摘 要:本文從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個方面對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從中發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相關管理人才匱乏等問題,從加強其基礎設施建設,原生態開發與商業開發并行,以生態旅游為主旨,引進高素質人才,建立核心品牌文化等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促進五指山旅游業發展。
關鍵詞: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對策研究
茶文化作為一種擁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旅游業改革的重要過程。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體驗慢節奏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文化特色,是游客出游的目的之一,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建設發展會更好的符合社會的需求。當前海南大部分文化旅游市場還處于低水平,文化旅游市場供應不足,以茶作為關鍵點,將旅游觀光、茶莊貿易、體驗茶藝等進行鏈接,形成全新產品業態,這就是一個絕佳的市場契機。以五指山文化的特點及其作為旅游資源的優勢作為切入點,結合具體政策,增促海南旅游業發展。
一、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現存問題
(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交通的暢通便利。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也不例外,它的成功與否依賴于一系列的硬件基礎設施。因為受到復雜地理環境的局限,茶鄉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為落后,呈線性結構,地區配置不足,很難形成七通八達的道路網絡結構,茶區可進入性較低,內部道路路況需要改進,許多地區仍然是一條土路,一點雨水就會使得道路泥濘不堪,車輛出入景區行駛十分困難,遇到雷雨天氣路面情況更加糟糕,不僅如此,泥濘道路車輛行駛速度緩慢,容易堵塞交通,這一方面降低游客的體驗,減低對景區的印象。道路受限導致地區與其他景區之間相互缺乏聯系,發揮旅游規模效應困難,簡而言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高低程度將嚴重影響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
(二)單一經濟來源
當地部分茶鄉的旅游發展處于廣泛運作的模式。受到歷史和地理限制原因,茶鄉地區經濟產業結構往往相對單一,呈門票經濟,茶葉銷售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茶文化旅游只是局限于游客的門票錢和采茶時支付的額外消費,其體驗度和文化感知度低,限制當地經濟收入。
(三)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受到片面觀念指導,導致過度開發茶鄉旅游市場,地方政府在發展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盲目發展經濟,對茶文化旅游資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例如,對旅游者的數量沒有限制,景區過于擁擠,超出了原有的生態負荷能力。此外,一些游客環境保護意識薄弱,頻頻發生亂丟垃圾,肆意破壞景區生態的不文明行為,釀成了茶鄉景區不可挽回的生態傷害,對景區實行茶文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阻礙。
(四)相關人才匱乏
因為茶文化生態旅游是近代才出現的一個新型領域,有關的優秀人員非常匱乏。一方面,該領域專職管理人員短缺,大部分地區不能引導茶文化生態旅游的方向,不能從茶文化當中領悟其獨特的文化價值,難以創建一個風景優雅、鐘靈毓秀,具有獨特意義的風景區。而茶文化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性的旅游項目,其對旅游學、文化傳播、生態保護、茶業等領域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聯系恰恰成為人才培養的難點。另一方面,應用型人才的流失,絕大部分高素質茶葉從業者漸漸轉化行業,導致該行業不景氣。其次導游從業者在解說茶時,專業性不強,陳腔濫調,缺少茶文化獨特的魅力,不易指引游客感悟其獨特內在作用。
(五)茶文化品牌缺失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茶葉消費市場,而五指山則是這個市場最大支持者之一,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品牌缺失。如果讓消費者回答茶葉的品種,大家可以信手拈來,比如:鐵觀音、毛尖、碧螺春等,但一旦問其具體茶葉品牌時,消費者很難做出回答。行業品牌缺失,會造成整個行業發展的停滯。五指山茶文化品牌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海南當地也只是知道其中一兩個,其品牌形象還為深入人心。
二、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具體對策
(一)加強基礎交通設施建設
一個景區的交通狀況勢必會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首先,五指山茶鄉要與旅游客運公司開展合作,開辟景區與附近城市的巴士路線,增強之間的聯系,對于路線進行合理性的規劃,站口多設立在游客群密集處。其次,茶區管理部門應當對茶鄉內部交通設施進行完善,要對停車場、無障礙通道等硬性設施加強建設,并且五指山作為山體景區,而山體景區路面險、窄、彎,泥濘路段較多,不方便車輛駕駛,應要改善主干道路路面情況,將其改建為寬大水泥路面,努力提升五指山茶鄉交通快捷、安全、便利。
(二)原生態開發與商業開發并行
在旅游產品開始開發時,應當綜合思量研究其地理位置同交通條件的可及性和經濟發展是否過大自然環境承受力度等因素。必須做到科學佐證和評價,確定其產品形式。而對于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其地理位置優越,茶的種植既可以提高經濟,又可以對生態系統保證合理循環,這樣既通過其茶區原生態的背景進行開發,也能進行商業化的開發,保障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循環利用。
(三)明確茶文化生態旅游的傳播理念
首先,茶文化是茶經過歷史長時間的沉淀所形成,如果茶失去其歷史意義,那茶只單單為一種物質形態出現。茶文化生態旅游把茶文化體驗與生態旅游融合成一種新興的旅游模式,其隨著旅游發展的浪潮,單一的旅游項目難以占據旅游市場的主導地位,多種旅游資源結合才能實現區域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其次,絕大部分茶文化生態旅游景區地處經濟不發達且落后的區域,當地居民應當積極的響應旅游業的號召,在物質方面,當地居民在為其勞動中能獲取收入,增強經濟效益。在精神方面,通過對當地的旅游的改造,當地居民對家鄉投入的情感更加深厚,加深其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人民群眾才能更加的認識文化生態旅游的重要性。更積極參與生態資源的保護,造就一個經濟文化生態為一體的茶文化旅游景區。
然后,可以在景區設置一些小游戲,如景區工作人員隨機的出現在景區內部進行關于生態保護的問題,并提供一些小的禮品,其主旨意義在于變相宣傳生態保護。還可以在網上發起有獎問答,給予勝利者旅游優惠,除了可以宣傳景區,還能潛移默化的傳播生態旅游的理念。
(四)建立優秀的人才隊伍
優越的旅游產品會為游客帶來精神層面的怡悅和心靈的蘇息,景區所提供的基礎設施服務、所擁有的生態資源等客觀條件不是決定旅游產品質量的高低,絕大部分取決于非物質層面的感受,總的來說,一方面是景區的游玩感受,是否具有與眾不同的開發思路、文化氛圍是否讓人感同身受、是否擁有讓人著迷的優美景色;另一方面則是游客對服務過程中的體驗,而游客開始對景區從業人員的管理水平、文化素質、服務品質都有新的標準,對其從業人員專業性質有所要求,總之,茶文化生態旅游想要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加強引進高素質的旅游管理人才。
為此,需利用這幾種手段才能保證引進人才:第一,增加工作福利,加強醫療保障,提升崗位吸引力。第二,與當地旅游院校加強合作,吸引專業對口人才。第三,增強已從業人員的相關培訓,學習標準化制茶工藝,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茶文化中民族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體現,茶文化同生態旅游之間融通、項目構建、產品設計等等都必須依靠專業人士,縱使可以依靠國內研究組織的相關設計,但后續維護和監管等環節缺一不可。
(五)重點打造核心茶文化品牌
國內文化產業的競爭逐漸傾向于品牌的競爭,產業競爭的決勝點是一個優秀的品牌形象。文化品牌的樹立,便象征著優質的文化產品質量和服務,賦予消費者獨特的精神文化體驗,可以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份額,為企業帶來高額利潤,同時提高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運作效率,增加企業的競爭實力。開發和維護五指山茶文化產業,必須樹立“品牌為先”的理念,將品牌意識極度強化,提高五指山茶文化產業的市場識別度。
三、結論
五指山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萌芽輪次多,采摘期長,茶葉產量高,品質極佳,當地特有的黎族文化賦予了茶文化與眾不同意義。
本文通過文分析得出導致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力不強的原因主要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理位置受限,交通不便,限制游客出游欲望;第二,當地居民與游客生態保護意識較弱,茶區保護力度不高,茶區形象受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念,游客參與體驗度下降;第三,茶區內部人員管理結構松散,宣傳力度不足,品牌意識較弱,五指山茶文化產業市場辨識度不高。所以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要有所發展,在海南旅游市場脫穎而出,首先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將獨特的地理位置轉變為自身優勢;其次將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到實際,加強生態保護意識;最為重要的是改善茶區內部管理機制,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品牌意識,提高五指山茶葉的銷售量。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陳香白.“茶藝”論釋[J].福建茶葉2001,4:48-49.
[3]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吳楚材,吳章文等.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22):71.
[5]舒曼,項春霞,王玲等.競爭環境與茶文化產業的發展[J].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2005(04):6-9.
[6]劉華初.五指山茶文化生態旅游走廊建構[J].今日海南,2016,9:59-61.
[7]龔永新.中國茶產業發展新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劉朝霞,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