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璇
摘要: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學校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基本任務。潮汕英歌舞進入到中學生的舞蹈課堂,從文化滲透到審美感知培養學生美育價值并且促進了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德育;潮汕英歌舞;初中學生
英歌出現,可追溯到明代中期,那時民間舞已很活躍,用來祭神、娛神,人民亦用以自娛。“秧”潮州話語音與“英”頗相近,久而變化為“英歌”。英歌作為潮汕文化藝術的代表,其生成、流傳和發展與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及人文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逐漸提升,對傳統文化更加重視,逐漸將“英歌舞”加入到校園教學當中,在一些舞蹈專業院校校園課堂里出現稍多,如廣東省華南師范大學中就將英歌舞課設為選修課程。但在目前中小學出現較少。深圳的新華中學舞蹈團學生在去年出演了英歌素材舞蹈并在中學比賽匯演中獲得不錯的名次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響應被應邀龍華區新年聯歡晚會。筆者在實習期中通過查閱資料、訪談、劇目賞析、節目排練著手進一步了解潮汕英歌舞蹈文化以及對中學生的美育價值影響。
一、潮汕英歌舞的概述
“潮汕英歌舞”是我國廣東地區的主要民間舞蹈,最早出現在明朝末期。人們將舞蹈、戲曲、武術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融合而出現的藝術形式。英歌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穿著漢代服飾,臉繪著相應的戲劇臉譜,并雙手各執一短木棒,相互之間進行擊打,表演時表演者的動作強健而有力,節奏感鮮明,展示舞者的英雄氣概、宣揚正氣、歌頌團結,是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民間舞蹈。在廣東農村地區,人們又將這一表演形式看作是消災祈福的方法。隨著國家加強傳統文化的重視,將“英歌舞”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當中。
二、英歌舞文化在初中階段的德育功能
(一)教化功能
在初中校園內開展“英歌舞”課堂教學活動,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教化。“英歌舞”中的角色表演,通常以《水滸傳》人物為藍本。當中的的各個主人公都是英雄好漢,具有嫉惡如仇、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因此,開展“英歌舞”課堂教學后,學生能夠迅速帶入這種英雄情境,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在班集體與校園中形成正義、陽光的氛圍,馬上體現出社會主義文明“德育”的核心價值。使從眾心理極強的初中生更好的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減少校園欺凌,杜絕社會不良風氣出。
(二)創新協作
“英歌舞”是一種集體表演的形式,需要團隊協作,要求其表演者相互配合,特別在完成對打動作時,有南拳的“武禮”出現,規范學生對暴力與正當防衛的區別意識,減少這一階段學生經常出現的拉幫結派,相互斗毆的現象。在隊形變化中,培養與人合作的默契,能更好的建立團隊意識。“英歌舞”實踐性強,便于掌握,而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理發育的叛逆期,正好需要窗口揮灑過剩的精力,并在這種學習表演中,體會二度創作的成就感,在投入中完成自我心理調適。學生能夠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利用教學實踐過程激活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實現團隊協作。
(三)強身健體
“英歌舞”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在表演功能之外具有極強的強身健體功能,在校園內開展“英歌舞”學習,能夠實現等同于體育或者武術的教育作用,大量的舞蹈動作、武術動作,使學生掌握固定的英歌舞套路與發力規律,將肢體素養、強身功能發揮到極致。包括隱含在英歌舞蹈中的防身意識,這些都是美育之外,對安全教育的拓展。同時,可以通過這些動作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增強身體素質。
三、英歌舞文化課堂客體到學生主體的教育價值
(一)“英歌舞”在初中課堂客體教育價值
本文第二點對“英歌舞”進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價值闡述,從教化功能到團隊創新以及強身健體,都體現了“英歌舞”在初中課堂中起到的積極影響。“英歌舞”教學無論是在傳統的套路學習還是學院派的組合或是劇目表演課堂,客體本身都貫穿要求符合并適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生心理特征,使得學生學習該課堂內容之后,更好的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比起小學階段,低齡孩童的肢體學習能力較弱,“英歌舞”教學在初中課堂更具有實效性,也就是說,對初中生的實踐力更強。
(二)“英歌舞”對學生主體的教育德育影響
“英歌舞”在初中學課堂對學生主體本身就起到積極的影響,從塑造良好的形象與氣質來說,舞蹈是千姿百態的動作匯總,動作又是靠人的肢體來完成的,“英歌舞”融合了舞蹈、武術中有效科學訓練的部分,可使青少年在柔韌性、靈敏性、協調性、自控力、彈跳力、爆發力、耐力、重心變換、血液循環和身體各關節、肌肉的生理運動等方面得到提高加強,達到軀干與肢體等各部位勻稱協調發展。舞蹈學習更是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能使處在身體發育關鍵期的初中生更好的塑造形體及氣質。從培養審美感知能力的角度,馬克思曾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欣賞美的大眾”優秀的舞蹈作品能夠借助形式美來培養人們高尚的藝術品味和審美能力。“英歌舞”課堂教學從《水滸傳》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情節切入,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美、體驗美。感受舞蹈教育常說的:“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畫面、活的雕塑,”學生通過動作可使其有機支配身體并體會肢體語言的美妙,在舞臺布景、音樂聽覺、服裝道具等元素的有機結合之下,使他們體會到舞蹈藝術的綜合整體性,學會用美塑造自我。由于舞蹈是非語言文字的藝術,它的教育手段不是生硬的說教、強行的灌輸,而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尤其適用于青春期敏感階段的教育方法。
四、總結
綜上所述,“英歌舞”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傳承下來的民間瑰寶,是初中階段美育教學絕佳的選材原料,我們可以靈活運用進初中的美育、德育教材,為敏感叛逆的青春期學子,創造具有針對性又易于接受掌握的德育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普寧英歌》中華文苑出版社
[2]《英雄禮贊》廣東教育出版社
[3]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吳絢婷.共時的藝術形式——以后溪英歌舞蹈文化現象為例[J].民族藝林,2015(02):85-90.
[6]金念.廣東民間舞蹈的現狀管窺[J].黃河之聲,2013,(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