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萍
摘要:當今,“工匠精神”已經越來越受國人的關注。我們航天職業學院圍繞產業發展和行業企業需求,堅持用“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從容獨立、踏實務實,培育學生執著專一、精致細致,引領職業院校學子成為新時期的“能工巧匠”,日后成為社會的“巨匠”。
關鍵詞:高職院校;訂單培養;工匠精神
學校始終將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作為核心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練就精湛的技能提供保障,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涵養“工匠精神”。下面本人結合當今職院學生的現狀和我院培養人才的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模式的現狀與問題:
1、訂單訂制匆忙,質量難以保證。
一些院校為了擴大招生人數,吸引新生入學,想盡各種辦法與企業掛鉤,聯系上之后,不管企業是否需要人才,就以企業的名義開辦各種訂單班,結果是學生畢業后企業無法安置。而且目前高職院校面臨辦學特色、專業優勢不明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人才供需雙方的信息渠道不暢,校企結合不易尋找結合點等現實情況,企業主動開展訂單教育的積極性并不高,高職院校高質量訂單項目的取得十分困難。
2、對制造業認識理解不到位。
面對制造業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提供支撐,從根本上解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我們必須依靠人才助推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繼續發揮我國制造業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加快形成人才比較優勢,努力實現由大規模人力資源向高素質人才資源的轉變。
3、“雙師型”教師資源缺乏,教師實踐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許多高職院校中,普遍缺少“雙師型”教師,許多教師學科單一,知識陳舊,知識結構不合理,不熟悉企業的產業運作過程及相關技能,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需要,專業師資力量遠遠不能勝任職業教育的要求,進而影響高職教育的進步與發展。
二、發揚“工匠精神”,著力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
針對以上的問題,本人認為:“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們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這樣寶貴的職業精神如何培養?自然需要職業院校開設相應的理論課程進行系統的闡述引導,并在具體的實習操作中強化訓練。課堂是學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技能學習的專業化態度,在課程建設中充分融合了企業用人標準、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引導學生嚴格遵守各項專業化的標準,精益求精地完成學習任務。與國家發展同向偕行,承擔社會責任,是高校的時代使命。《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健全完善中國制造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推動中國制造業從大國向強國轉變提供人才保障。應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是連通“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橋梁。那么,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當如何找準定位,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匠人”?本人認為可以從如下的幾方面做起:
1、“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關鍵,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雙師型教師是學院的一大特色。”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人才多樣化;二是教師來源多元化。
2、技能大賽中磨練“工匠精神”。技能大賽是培養中國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爐,因此學校十分重視各類技能大賽,以技能大賽為抓手,借助大賽的平臺磨練學生的“工匠精神”。為了引導學生樹立和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技高一籌”的學習目標。我們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有不少的在校生在畢業前都會參加一項技能比賽。而且,學院對所有被選拔上參加市級和國家級技能大賽的學生都會開展賽前綜合技能訓練。有一次,參賽隊員朱玉亮和馬向樸正在埋頭苦練,老師忽然把電斷了,電腦屏幕黑了,機器也不動了,“完了,白做了!”因為沒有保存,他們幾小時的辛苦都白費了,后來他們才知道,這也是老師為了提醒他們要注意任何工作細節,包括保存程序,特意制造的“事故”。裝配訓練時,每個步驟都很繁瑣,小到螺絲,大到鐵板的安裝;編程時,機械手怎樣才能把料塊搬運到指定位置,傳送帶怎樣轉,每個細節都需要極其認真才能保證“零失誤率”。正是在這種近乎苛刻的訓練中,才真正鍛造了“工匠精神”,才培養出了國賽獲獎高手。
3、領悟“工匠精神”,造就“學校拿得出手、企業用得上手”的人才。深入企業是了解中國“工匠精神”較直接的方式,學校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訂單培養和“認崗-跟崗-頂崗”三級校外實習體系,為學生在校期間體驗“工匠精神”搭建了平臺。
“訂單式”培養模式不僅有效地解決了企業用人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脫節的問題,使人才培養目標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企業所需“工匠精神”也通過這種方式滲透在學校的教育中,讓學生理解職業規范、行業標準,感受“工匠精神”,了解企業需求,發現自身不足,增強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和提升職業素質的內驅力。職教院校可以依托已有專業教學基礎,聯合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針對企業的人力缺口開展對口培養,通過校企共建教學生態等試點,探索“雙元”培養機制,縮短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期,實現招工和招生一體化,培養“學校拿得出手、企業用得上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更便利地引入產業專業人士走進校園,極大地開拓現有職業教育的專業化教學水平。
三、結束語
在職業教育中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現代社會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向社會輸出更加有用的人才。在校企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將企業的規范與生產標準有機的融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情懷,培育學生的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得學生具備“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業務意識與工作精神,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并最終能夠以良好的心態來面對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