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翠琳
【摘要】文本閱讀教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從而激發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創造語文。語文課就是語言文字訓練課,是對學生全面進行字、詞、句、篇的理解和運用的訓練,從而全面形成各種語言技能的訓練。
【關鍵詞】閱讀;語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本閱讀教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從而激發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創造語文。語文課就是語言文字訓練課,是對學生全面進行字、詞、句、篇的理解和運用的訓練,從而全面形成各種語言技能的訓練。
一、立足文本,用活文本
北師大版的教材凸顯時代特色,每個主題單元力求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單元中的主體課文文質兼美,題材多元,不論是詩歌、散文,還是記敘文、說明文、童話故事等,富有兒童情趣和感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為落實好學生的語言訓練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橋梁。到了中年級,文章的篇幅變長了,內容深奧了,這對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略讀和默讀能力更是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釣魚的啟示》教學中,兩把“金鑰匙”的出現恰到好處。課一開始,我以“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本課,接著借助金鑰匙:“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抓住課題的關鍵詞”幫學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分課文段落。在分析完這篇文章后,我又出示“讀作品時要設身處地地想象自己是作品的人物”這把金鑰匙,既對課文內容進行完美的總結,又“授之以漁”。
二、設立摘抄,重在積累
“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告訴我們語言積累對于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學生只要有大量的語匯、句式、段篇的積累,下筆時就能得心應手。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指導學生做好摘抄。怎樣讓摘抄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負擔呢?三年級開始,我要求班上的學生人人設立一個固定的摘抄本,設計喜歡的封面圖案,美其名曰“采蜜本”。摘抄的內容先是在每篇課文里學到的優美詞、句、段,學生喜歡涂涂畫畫,便讓他們在一旁根據自己的理解配上精美的插畫,變相地引導學生更深一步閱讀理解文本。后來,摘抄擴展到結合每個主題單元進行好詞佳句的課外摘抄,包括成語、諺語、格言、警句等,利用每天中午二十分鐘的午讀時間在班上組織交流鑒賞,讓學生的成果有了展示的舞臺,有了忠實的聽眾,摘抄成了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贏得老師和同學贊賞的目光,他們會主動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精心做摘抄。有了這些可以借鑒的材料,在每次的習作中,不少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摘抄的好詞佳句,為自己的文章錦上添花,文字有了血肉,有了感情,一篇篇佳作脫穎而出。這就達到語文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注重朗讀,品詞品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上讓學生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揣摩比較,反復回味,通過聚焦語言的細膩之處,感受語言的生動和情韻,讀出自己的滋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繪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每節課必須為學生留出時間,留出空間,充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在教學《一只小鳥》時,我通過情境的創設:在一個美好的早晨,小鳥從甜甜的夢中醒來了,聽老師讀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聽邊想象畫面:你看到了一只怎樣的小鳥呢?幫助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繼而引導:呀,這是一首贊美大自然的歌,大自然聽得多開心啊,含著笑,靜靜地傾聽著,這個世界多和諧、多美好。現在你就是這只小鳥,把你的快樂,你對自然的熱愛用朗讀傳遞給老師?結合音頻,在鳥兒啁啾聲中,和學生走進小鳥的歌聲中,在瑯瑯讀書聲中去欣賞小鳥快樂的自然之聲,感受作者的語言之美。執教《釣魚的啟示》一文,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的學習,反復品讀,深刻感受“我”的心情變化,如:“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10公斤”朗讀,通過教師的評價、圖片讓孩子感受“魚之大”,“我驚喜的心情”,為下文學習“我被迫放掉大魚的委屈、無奈”做了很好的鋪墊。而這一系列“我”的情感變化,通過指導學生朗讀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在“讀中學”,語文課就是朗讀課。
四、借助文本,讀寫結合
如執教《散落的鈔票》一課時,感悟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就要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抓住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段中描寫的景物,體會通過環境描寫表現自己的心情的寫作方法,接著讓孩子暢所欲言“回憶自己做過最高興的事是什么?最傷心、最難忘的事又是什么?”最后創設情境:“假如你拿著100分的考卷回家……嘗試通過環境描寫來表現當時自己的心情。”做到讀寫結合。例如教學《釣魚的啟示》這節課,利用課文的空白之處,引導學生進行補白,體會人物心理,如“爸爸!”抓住對感嘆號的理解,這聲“爸爸”包含了很多東西,引導學生“將心比心”體會“我”的不舍和委屈。
五、課后作業,意在拓展
學完《包公審驢》這個經典的故事,在學生興趣未了之余,我建議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借助故事情節,依據自己對人物角色的理解,試著分角色排演。學生聽了躍躍欲試,紛紛選好角色,我又趁機拋出問題:要把劇本演活,還應注意什么?要投入角色,拿捏好角色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和心情,這樣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師必須用心解讀教材,多種形式落實聽說讀寫的訓練,讓文本閱讀與語言訓練同行,真正升華學習語文的內涵,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