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如今進入到了深入研究階段,從之前單純的技能、技術層面提升至如今的人文思想層面。“大語文”觀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契合,為現代《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參考。我國高校應積極形成開放的語文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轉變思維觀念,教師建立發展的育人觀,為《大學語文》這門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條件。
關鍵詞: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大語文觀
一、 引言
高等教育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的重要課題之一,尤其是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下,如何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目前國內很多有學者對《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秦朝暉在《論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內容建構》中提出應把《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重點放在對課程的定位上,李揚則認為對《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應側重對學生教學理念的培養等,這些觀點都主張對《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偏重于技能、技巧等表層或工具層面,沒有體現《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所要體現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深層理念。因此,本文積極倡導建立一種“大語文”觀,將《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真正的落實在人文地基至上,徹底貫徹我國高等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
二、 “大語文”觀的內涵
“大語文”觀旨在凸顯語言文學對于培養和陶冶全面的、整體的“人”所應起的積極意義,在于使人懂得感恩,并在心意上自覺地涵養真誠和謙遜、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動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從而使人真正地成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個性的文明人、文化人。“大語文”觀強調在大文化背景下,多門人文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整體的“人”通過對“體驗性知識”的不斷“學”與“習”形成自身獨特的意識和覺悟,從而成為一個自我完善的人。
三、 “大語文”觀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意義
“大語文”觀強調整體的“人”通過“學”與“習”最終成為“有道德、有境界”的人,而中國高等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對學生要從不同的方面和層面進行培養和評價,這種培養是全面的、整體的,要把學生培養成“現實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創新的人”,使學生成為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大語文”觀最終目標與中國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以人為本”是當今高校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所貫徹的另一項重要指標,“以人為本”強調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要求。而“大語文觀”所強調的“有人格、有個性的人”則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合。因此,在中國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大語文”觀可以為高校《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依據,為其指明方向。
四、 實施策略
1. 引導轉變學生思維
對于很多走入高校的學生來說,語文課程他們并不陌生,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伴隨著他們,但是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大學語文與他們之前所學語文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學生幼兒園至高中所學語文是中國應試教育下的產物,是他們進入高等教育的奠基石,是一種無需深入剖析和思考的枯燥的文章集合物。但“大語文”觀下《大學語文》是成人式的語文,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對多種語言文學的“學”,分析、思考并內化為自我獨特的意識,這就要求學生轉變之前學習模式即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聽”,學生要學會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與教師的互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對所接觸知識的升華和內化,從而成為有個性的人。
2. 形成開放的語文學習氛圍
“大語文”觀主張“體驗性知識”的學習,既然是“體驗性知識”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書本上的內容,并且《大學語文》中很多選文都是年代久遠的文章,使得學生無法切身感受到文章中所傳達的意境。因此,《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應是開放式的,這種開放性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大學語文》課堂的內容可以與社會熱點、生活相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時間可以根據教學情形設置不同時間段的課程,而不一定都是每節課90分鐘的時間;《大學語文》的授課場所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定為電影院、教堂、某公益現場、公園、登山等地,不在僅僅局限于學校的課堂。通過種種轉變,形成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更加真實、更加自由的環境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感知他們的所“學”,這樣形成的認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
3. 高校教師樹立發展的育人觀念
“大語文”觀強調學生的個人人格魅力和完善,學生個性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本身的個性就比較鮮明,他們善于表現自我的不同,尋找自我的存在感。由于每位同學的家庭經歷、學習經歷、思維模式都不相同,所以每位同學對同一篇文章、同一位作者傳達的意境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在大學的課堂上不應該像以往初高中的課堂一樣,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在《大學語文》的學習中,只要學生可以事出有因,可以自圓其說,教師都可以對其進行肯定,而不拘泥于一種所謂的標準答案。這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有一種發展的育人觀念,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養的過程,這個過程或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大學語文教師要逐漸引導學生,體現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
“大語文”觀是當代《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逐步深化的必然選擇,是中國高等教育素質教育和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體現,它把《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從單純的技能層面提升到人文層面,使《大學語文》這門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深入到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秦朝暉,傅書華.論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內容建構[J].教育研究,2012(11).
[2]吳剛平.教學改革的課程論意義[J].教育研究,2002(09).
[3]李揚.對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8).
作者簡介:
苑道平,河南省鄭州市,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