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些不良趨勢:改變之前的滿堂灌為現在的滿堂問。一節課40分鐘,啟動一問一答式,教師問的瑣碎,無效;學生學得無聊,被動跟隨。常看到,教師在課堂上不舍得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提問”走過場,“回答”無驚喜。要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培養具有創新型的人才,教師就應該精心設計問題,提的問題要注重趣味性;提問方式,層次要分明;力爭做到“問”到點子上,“學”得一級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有效
大家都知道一節40分鐘的課占據最多時間的就是師生問答,恰當的提問,不是教師在課堂上靈機一動,偶然想出來的,而是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深入鉆研教材,在掌握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情況下,圍繞著教學重點、難點、關鍵,精心設計出來的。問題要問得恰到好處,問得具體,問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那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才能實現的。課堂上的提問是門藝術,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不斷實踐,才能起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
一、 問題導入,注重趣味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節課的開始——導入環節可是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一關。教師要充分應用有效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整節課的學習做好心理鋪墊,而設置“問題情境”是一種常用的導入形式。這個“問題”最好具有挑戰性、發散性,最好可以“一題多解”,這樣的話,學生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展開討論。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趣味性問題,可以降低知識的難度系數,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采用猜謎、游戲、小競賽等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問的有趣,孩子們也一定答得積極,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四邊形”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個信封袋,告訴學生里面藏著不同的圖形,猜猜是哪些?這個開放式的問題一丟下去,學生就七嘴八舌的回答。接著教師讓孩子們通過分類、觀察、比較發現四邊形按平行邊的組數可以劃分為三類:平行四邊形,梯形、不規則的四邊形。之后教師又拿出一個更大的信封,只露出圖形的一小部分,又讓學生猜:這是什么形狀的?孩子們陸續有不同的發言,有錯也有對,在互相補救過程中加深對各類四邊形特征的理解。教師慢慢地把圖形從信封中抽取出來,孩子們發現居然是長方形,緊接著教師追問:現在這個長方形應該歸到哪一類?孩子們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最后經過激烈的辯論,一致認為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應該歸入第一類。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學習材料的深入理解,不斷地提出疑問,解答疑問,體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思維的變通性和獨特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 問題搭橋,探究新知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為其提供大量思維素材和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性材料。而教師的問題在此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操作、思考,認知水平逐步由感性向理性推進,從而發現知識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教學中,學生對小數點位置的移動(特別是位數不夠時)難以掌握,因此,教師創設了一個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學生邊看動畫片邊收集孫悟空金箍棒長短的數據:0.008米、0.08米、0.8米、8米。接著讓學生自主觀察、匯報。有些學生只從上往下觀察或從下往上觀察。這時,教師可引導提問:“還可以按怎樣的順序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小數的大小又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然后,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交流,最后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來。
三、 提問方式,層次分明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問題難度要適中,更要把握好尺度,如此這般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課堂提問要注意層次性,在相同的問題情景中,所提出的問題不同,收到的教學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教師一定要考慮提問是否能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再去設計問題。提問的方法很多,按其層次和作用可歸納為四種:一是復習型提問,即在講課之前提問已學過的內容,以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二是引導型的提問,這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引導學生由舊知向新知的過渡。三是重點性提問,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講到重點的地方就必須提問,一方面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提問讓學生對問題了解得更清晰。四是總結性提問,即在新課結束之后,要提出這節課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重點是什么?要掌握哪些關系等等問題。這些提問內容較多,可靈活運用。但是課堂提問要講求漸進性,先易后難,由表及里,不斷加大難度,把思維引向深入。一個問題可能分解成幾小步,每一步的提問都要恰如其分,提問既不能次序顛倒,又要前后銜接,使每一個問題都能恰到好處地起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的作用。
四、 提問技巧,精心設計
眾所周知,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提問時要突出重點,不能處處設問。如果老師不停地問,學生只能疲于應付,難以自主學習。況且問得太多,會導致重點不突出,關鍵問題反而不能引起學生注意,這樣不僅效果大打折扣了,還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停滯狀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精心設計,問題要合理、巧妙設疑,根據兒童的心理,引導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時,教師利用實驗操作,讓學生真實感知到,上升水的體積就是投入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上課伊始,教師就拋出了阿基米德巧測皇冠的故事情境,提問:故事聽懂了嗎?從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其中隱藏的數學秘密你知道嗎?問題一拋出就得到學生們熱情的回應,各種猜測,闡述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們動手實驗,驗證各自的猜想,講評反饋環節,一個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歸納出“不規則物體體積=排出的水的體積”,此法為“排水法”。這時教師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追問:如果水沒有溢出來呢?又可以怎么求體積?如果容器上沒有刻度呢,又該用什么方法求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嗎?問題一環扣一環,層層逼近結果,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這樣的巧妙設疑,不僅讓學生增長了知識,還不受課本知識的局限,對培養學生密切聯系生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隨著課堂環境的變化,課堂提問活動就會表現出更多的靈敏性和獨特性。教師只有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認識,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精彩不斷,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伊恩·史密斯.劍橋教育學習性評價叢書:提更好的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譯),2011.
[2]葉爐斌.小學教師課堂提問技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8).
[3]李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讀與寫,2015(03).
[4]國占嶺.如何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提問[J].學周刊,2016(02).
作者簡介:
張艷,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交通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