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在當今這個充滿誘惑力和手機橫行的時代下,一開始就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將傳統美德教育應用到小學班風建設當中,以及所產生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常態;傳統美德教育;小學班風建設
“新常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的一個新名詞,“新”是相對于“舊”而言,“常態”就是一種固定的狀態,“新常態”就是指從不正常的狀態重新回歸到正常狀態,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順時發展趨勢。立足于此,我們從傳統美德教育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設小學生班風問題。
從傳統美德教育出發思考小學班風建設,可以說是創新之舉。我們知道,傳統美德和良好的班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的思想和言語行為。那么如何將傳統美德應用到小學班風建設上,這是本文探究的重點。下面就此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拙見,還望對小學班風建設做出一點有益的貢獻。
一、 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有效落實于班風建設中
(一) 開設以“傳統美德”為內容的校本課程,使之生本化
多數學者在著作中提到,現在的中國教育其實有種本末倒置的“味道”,幼兒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應該占據最重要的地位,而并不是我們的大學等成人教育。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小學生因其自身的意識性不強和善于模仿的兒童特點,所以,從兒時就應該對他們進行中國傳統美德教育,從小就讓他們初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具有是非判斷的能力。在這里,我們提倡在小學期間就開設傳統美德校本課程,弘揚“尊老、孝親、善舉”等優秀品質,讓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幼兒時代就影響著他們,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無疑又是對良好的班風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節目中,有插播中華傳統禮儀節目,并向社會大眾招收學生,這一舉動我們應該持贊成的態度。
(二) 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的巨大作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影響力,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縱讀古書,我們知道,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就有著重視榜樣作用的先范,樹榜樣,學榜樣,揚榜樣,這些舉措也應用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上,而且取得了重大成績。小學生從其思想狀態上來說,大多數喜歡模仿,身為老師就應該好好抓住小學生的這個特點,多在班上尋找榜樣事例,并對其進行表揚和獎勵。這樣,通過榜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良好的班風也在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團結、平等的氛圍
先賢孔子很早就認識到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班風建設,孔子對弟子說“何不各言其志”,就表明孔子是把自己與學生擺在同等的地位并秉持公平的原則不偏袒任何學生,讓他的弟子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弟子們都很尊重并信任他的一個原因。正是孔子的公平態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讓其班風純正清潔,這種班風也在以后影響了孔子弟子的為人處世的方法與原則。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不僅可以讓學生愛問愛學,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然后影響著班風的建設。不論古今,老師與學生處在良好的學生關系中,無疑對良好的班風建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 制定嚴格有力的班級管理保障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很重視制度的作用。“講規矩,講制度”在現如今的社會,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是講文明和懂禮貌。中華民族以禮儀著稱于世,是一個禮儀大國,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中,我們也一直強調學生講禮貌。制定嚴格有力的班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中華傳統美德中“講禮貌”內涵的延續。一旦班紀、班規制定后,就要使其能夠成為建設良好班風的強有力保障。在此需要重點提出的是:由于小學生的自我約束力相對較差,對制度自覺遵守的意識不強;因此,在建立班紀、班規等制度時,班主任老師應該讓學生共同參與研究、并合理制定。一方面既能保證學生對班級制度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保障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對小學班風建設的意義及現實作用
據以上將傳統美德應用到小學班風建設的方式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其中一點的現實意義,那就是對良好的班風建設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以下潛在的現實意義:不僅有利于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與弘揚,還有利于保存和學習古人建設良好班風的措施;不僅有利于小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而且可以讓小學生從小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和愛國意識。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凝練,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性格,是將中華各民族和華夏兒女凝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在對小學生的班風建設上,而且還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建設和人的發展。
小學教育與班級班風建設一定要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只有當學生的心理健康了,他們才能用健康的思想去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行為,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又與班風建設緊密相連,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又有許多元素對培養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健康心理有著借鑒作用。因此,將中華傳統美德應用到小學班風建設中不僅是一大創新,而且可行度高。這一舉措不僅可以讓傳統美德得到有效的繼承與弘揚,而且也可達到我們建設良好班風的目的,是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完美結合和同一。
參考文獻:
[1]梁惠明.小學班風建設新探[J].學周刊,2013,(4):29.
[2]袁芳.傳統美德對中小學生心理因素影響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5,(24):104-105.
作者簡介:任玉娥,教師,江蘇省宿遷市,宿遷市沭陽縣胡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