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要重視對學生情感以及價值取向的熏陶,進入學生的精神領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接受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將情境教學法引入課堂,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法上的缺陷,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筆者結合多年初中語文教學經驗,簡要闡述了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語文;教學研究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充分利用教學環境和教學工具,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對課本知識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緊跟教學發展的步伐,發揮情境教學法在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初中語文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一、 創設討論情境,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表個人觀點和見解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節時,對于古今中外一直熱議的話題“是否真的有桃花源存在”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堂討論環節: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認為桃花源存在,一組認為桃花源不存在,開展課堂辯論會。學生可以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找到足以支撐本組論點的論據。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蘇軾《和陶淵明桃花源詩序》中認為陶淵明提到的桃花源只是他自己構想出的一個地方,在現實中并不存在;陳寅恪的《桃花源記旁證》以及鮑堅的《武陵記》中皆認為桃花源真實存在……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展開激烈的辯論,從而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以辯論的形式展開課堂討論,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 創設表演情境,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
表演情境是教師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的內容以表演的形式演繹出來,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其對所學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同時,教師通過創設表演情境,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利用生動、形象的表演攻破學習中的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講《石壕吏》一詩時,這首詩主要講述了安史之亂年間,百姓們生靈涂炭、苦不堪言的歷史事實,描寫了差役蠻橫搶人充軍的場景。教師如果采用單純的說教方式,很難使學生真正把握詩中的思想情感。此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下搜集資料和相關歷史典故,排練話劇,然后讓每個小組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會仔細推敲詩中差役和老婦說話的語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心理路程,從而切身體會詩人杜甫對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的心痛與無奈。初中語文教師通過創設表演情境,能夠將課本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生動、鮮活的表演,使學生快速理解文章主旨,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三、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技術也在發生技術性的革新,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獨特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知識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走進文中描寫的意境中,給學生帶來獨特的課堂體驗,增強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一課時,受想象力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對于文中描寫的云的形狀和色彩等自然現象無法形成直觀的認識,不能準確理解云彩與天氣之間的關系。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場景,播放各色各樣的云彩形狀和色彩,并放映介紹云彩與天氣的紀錄片,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深化對課本的理解。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能夠給學生帶來視覺的享受和聽覺的沖擊,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總之,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增強了學生的課堂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調動自身的學習興趣,使語文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初中語文教師在使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性格特征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目標,使教學活動更加有章可循、有序開展,增強語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黃藝瑄.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4(11):28-29.
[2] 韓淑紅.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11):28-29.
作者簡介:劉艷,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溫州永嘉縣東方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