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緊扣課標,依據教材和學生特點,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重視閱讀策略的指導,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實踐活動;語文能力;新課標
一、 閱讀教學的現狀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引導下,小學閱讀教學朝著培養學生具有感受、欣賞、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這個總體目標而努力。但這個過程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
(一) 課堂中師生對話形式、內容比較單一,沒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設置問題。師提出一個問題,生回答,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如此反復直至教學完成。這樣的交流,不夠深刻,教師往往會設法把學生引到預設答案,而忽略對學生個性化見解、感悟的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無法真正落實。
(二) 教學實踐活動不夠豐富、具體甚至有形無實。比如:朗讀課文,二年級教師說要讀出感情,四年級教師還是說要讀出感情,方式籠統,沒有對各年齡段進行深入、有梯度的指導。這樣的朗讀指導無法激發學生興趣,無法實現個性化朗讀,學生只能純粹模仿老師朗讀,閱讀效果可想而知。
(三) 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語文課上教師應培養學生聽、說、讀、寫這些最基本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為片面追求成績,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就完了,不會舉一反三,也不懂不想進行課外閱讀,閱讀量難以增加,閱讀素養也無法提升。
二、 閱讀教學中語文實踐活動無法有效開展的成因
語文實踐的有力開展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語文實踐的忽視將造成學生閱讀能力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 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重知識輕過程,基礎知識講得深講得透,但忽視揣摩語言表達方法,忽視從讀學寫;另一種是教學目標不明確,求新求變,在教學中,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非語文活動多,把閱讀教學上成品社、科學、生物課等。
(二) 學生認知能力高低會影響語文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比如:文本的內涵,學生已理解,老師開展再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語文能力提高也起不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若不理解,老師沒有找準學生最近發展區,沒因材施教,開設的實踐活動就無法讓學生獲得成功,還會磨滅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 語文實踐活動的有效性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廣泛使用,網絡語言泛濫影響人們正規語言的使用。網絡語言中的怪字、錯字層出不窮,而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小學生,不懂甄別,一旦長期使用網絡語言,其正規語言的運用能力就會下降,這必然會對語文實踐活動的準確、有效開展產生影響。
三、 語文實踐活動有效開展的方法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活動的有效運用既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那么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一) 正確理解語文實踐的概念,樹立體驗性、拓展性、創造性的閱讀教學觀。
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當今社會對語文實踐有三種認識:
1. 與語文實踐能力具有同一形態的聽說讀寫實踐,帶有自然學習性質。
2. 對所要培養的語文能力有直接促進作用的特定語文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
3. 語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活動。作為現代意義的語文課程,更應該強調后面兩種。
因此相對應的,要求老師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敢于讓學生去體驗感悟,精于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巧于對語文實踐進行創造性設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素養。
(二) 精準地解讀文本,精心地設計實踐活動,靈活地實施教學。
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是準確地解讀文本。只有教師潛心研讀文本,才能把握文章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才能從學生角度去把握文章的難點及學生的生長點,也才能從教師角度確定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最終通過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在學生已知基礎上探求未知,尋求語文能力的最大增長。
在教學中應緊扣課標、教材及學生特點,對于不同類型文章進行不同處理,靈活變通。比如:文質兼美的抒情類文章開展“以讀為本”的閱讀實踐活動,重視朗讀能力的訓練,讀中悟情,讀中悟理,從而更快提升學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于現代詩歌,可開展聽說讀寫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聽一聽課文朗讀,說一說詩歌所蘊含的感情,讀一讀文本,再寫一寫,可仿寫也可拓展寫;對于劇本類或敘事比較強的文章,可創造性地開展復述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故事改編、故事續寫等語文實踐活動。
(三) 重視閱讀策略的指導,利用班班通上好閱讀課。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閱讀,應指導學生美美地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課后有興趣去學習,并懂得學習,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滲透教學法指導,讓學生懂得利用插圖進行觀察,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進行感悟;要抓住課文空白、課后習題、聯系生活實際等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動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要抓住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理解課文之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
(四) 指導寫讀書心得。
語文教學強調讀寫結合,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網上閱讀,開闊視野、積累知識,教師可指導學生寫好讀書心得、個人日記、博客等。或三言兩語的評論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寫法等的點評,或寫寫讀后感想。點點滴滴都是學生的收獲,久而久之,有助于習作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更讓學生感受到與文本對話的樂趣。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張海峰.例談閱讀教學中語文實踐活動環節的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05(5).
[3]方斐卿.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透視[D].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4]陳賽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唐錦麗,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