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妮
摘 要: 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代表,其中包含的諸多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鑒意義。構建浸潤式教育環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承儒家文化的一種表現。浸潤式教育環體依靠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相互補充配合,協同一致,雙向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環體 儒家文化 浸潤式
環境對人的影響極為深遠,古有孟母三遷、染絲之變,正意為如此。作為外因,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內外因統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實踐活動中”[1]。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文化的借鑒,可構建和諧有利的教育環體。
一、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儒家文化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特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儒家文化的“德性”特質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是兩者“融合”的紐帶[2],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儒家文化的必要所在。
(一)儒家文化本身具備傳承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始于孔子創立儒家學派,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學說便在歷史舞臺中占據重要地位。“德性”是儒家文化的特質,其整體思想精髓與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目標十分吻合,具有傳承價值。
凝聚經典的教育理念。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視經典的人文教養,將君子樹為學習的模范,以德行優于知識,突出“學”和自我的主動性在教育過程中的意義,著眼于把人變成全面發展的高尚的人[3]。儒家注重道德教化,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理念不謀而合。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為培養人的健全人格與道德品質,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儒家文化的“德性”。
蘊藏豐富的教育內容。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龐大的資源庫,諸多代表性思想體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治國之道。孟子的“四端說”與董仲舒的“五常說”將仁義禮智信列為修身之道的重要內容,這同樣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而儒家所倡導的“義”則是義利觀教育的天然素材,更是當下物欲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對象。“仁愛”、“孝悌”、“忠恕”、“中庸”等,均是值得現代教育納入道德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智慧。
包含有效的教育方法。不少儒家文化中的教學方法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學記》中記載頗多。“君子之教,喻也”,主張啟發式教學;還提出了“教學相長”、“藏息相輔”、“長善救失”等許多教育方法。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教育的個性和針對性。“言傳身教”和“知行合一”的方法同樣值得現代教育反思和學習。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鑒儒家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處于文化環境中,并借助文化載體對受教者進行教育和啟迪,其政治性和理論性離不開文化根基的滋養。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鑒儒家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今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中心成為新的關注點,要求在意識形態和政治特色的基礎上兼顧人文導向。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理論,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現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意識形態性、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的學術性、關注生活世界的人文關懷性的有機統一[4]。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新訴求,抓住思想文化這一血緣根脈,方能更加貼近教育對象,面向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磨滅的文化屬性,這一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社會乃至未來持續發展的一種動力。扎根于文化的沃土中,思想政治教育可葆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淀深入人心,代代傳承,是融于現代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無形規范,也是人們思想觀念里潛藏的共識。因此,借助儒家文化這股無形的力量,能夠利用人們的文化歸屬感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一種情感基礎。既是時代激蕩中鞏固意識形態的必然選擇,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之路。
二、浸潤式教育環體借鑒儒家文化的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儒家文化有其必要性,如何實現則需要將目光放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尋。教育環體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浸潤式教育環體則更突出其潛移默化的效果,具有獨特的價值。
(一)浸潤式教育環體的特征
人的一切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人的內在轉化及外在制約雙向作用的完整系統。教育環體稱為教育環境,指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過程產生影響的一切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5]。由此可見,教育環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浸潤式意為潤物細無聲的形式,通過潛移默化的手段達到理想的效果,是一種日益興起的教學理念與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潤式教育環體,除了具備浸潤式的滲透性與漸進性外,還應該符合人本性,以教育客體為中心,關注教育客體在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后取得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認同與堅持。因此,該種環體不是某些零散的特定教學情境片段,而是融合于教育客體生活方方面面的無形氛圍。因此,浸潤式教育環體是在教育客體成長生活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自然或社會條件的總和,由家庭、學校、社會等若干環節組成。
(二)構建浸潤式教育環體借鑒儒家文化的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傳承儒家文化的途徑是多元化的,其中教育環體則是一個復雜的因素,它隱性的特點容易被思想政治工作者忽略。但因這種特性正與儒家文化的“根性”契合,故難以言喻又影響甚大。
首先,提供有力的背景支持。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儒家文化,其運行均是處于一個大環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文化的借鑒,離不開和諧的環境,而儒家文化本就蘊藏在社會環境之中。浸潤式教育環體強調一體化而非片段式,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文化的順利借鑒。
其次,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儒家文化,歸根結底需要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共同努力。構建浸潤式教育環體,從小家到大家均形成優秀儒家文化氣質的氛圍,熏陶教育主體和客體,促使教育主體意識到借鑒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投入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教育效果。這種影響經久不衰,實現了長遠目標。
最后,形成完整的資源體系。儒家文化是由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組合而成的,依托于不同的載體,廣博宏大。浸潤式教育環體的構建有利于囊括整合各個類型的儒家文化資源,融合一體,共同保護,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持。
三、借鑒儒家文化的浸潤式教育環體構建路徑
浸潤式教育環體可以分為多個不同的子環境,其中主要強調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相互配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個體道德品質培養上擔負著不同的功能,又相互促進,共同助力社會道德的發展。構建浸潤式的教育環體,必須兼顧三個層次,利用不同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原則下,將儒家文化的厚重底蘊與思想精華融入家國發展中。
(一)家庭環境
家庭教育是人們接觸最早的教育,在廣義的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對人的一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受到家庭物質條件的規約和家庭精神文化氛圍的熏染,因此,家庭環境對一個人品德與性格的形成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顯著作用。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浸潤式教育環體的基礎,家庭環境往往取決于家庭精神文化氛圍。因此,推行家風建設,關注家庭道德品質、文明習慣培養,重拾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優秀“家文化”與“孝文化”,在家庭單位中形成和諧的儒家文化風氣,是構建浸潤式教育環體的第一步。這首先要求家庭成員必須重視家庭環境的維護,同時鄉村、街道等基層部門也應加強宣傳引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善于利用宣傳墻、宣傳窗等社區傳播方式,讓儒家文化真正走入各個家庭。
(二)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是浸潤式教育環體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環境直接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人的一生中,兒童青少年時期是最適宜接受教育的時期,所以學校教育對人的思想道德形成更具指導性,是其他環境不能比擬的。學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向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必須優化學校環境,營造濃厚的有儒家特色的校園文化。選編儒家文化內容納入校本課程,例如利用儒家文化加強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把握課堂這一主陣地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人文修養。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儒家思想文化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學術講座等,成立傳承儒家思想的社團組織,建設宣傳儒家文化的校園公眾號等。同時,注重無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質文化的結合,營造高尚健康且極具教育力量的儒家人文環境[6],可以讓校園內的建筑、宣傳欄等都成為儒家思想文化的載體,例如在校園內樹立儒家名人的雕塑,選取儒家經典名言作為宣傳標語、校訓等,達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目的。
(三)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行為活動方式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校園環境均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利用優秀的儒家文化精髓創造和諧向上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推進國民思想道德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保障。
利用優秀儒家文化推行核心價值觀。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需要宏觀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社會環境的建設影響巨大。二十四個字雖然簡短,但背后蘊含著深厚的延伸意義。因此,在推行核心價值觀時運用儒家文化的先進思想與名人名言進行闡釋拓展,深化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同時也做到了繼承優秀儒家文化,有利于儒家文化以新的面貌納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建設。
發揮大眾傳媒的廣泛影響。網絡大數據時代,大眾傳媒的傳播力量不容小覷。人們通過大眾傳媒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信息,同時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也會形成一種輿論導向,人們在這種輿論導向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這些信息,從而對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產生影響。建設社會環境必須把握大眾傳媒這一平臺。抓住電視電影、電臺、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同時關注時下新興媒體如微信、微博等,做好全方位的滲透。
注重儒家文化遺產的保護。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光憑思想精神建設是單薄的。儒家文化遺產是現存的儒家文化結晶,極具開發價值。譬如名人紀念堂和博物館等,不僅可供人們平時游覽參觀,在生活中感受文化熏陶,還可設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體驗基地,將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讓受教育者全方位地感觸真實的儒家文化。另外,推行儒家傳統節日與風俗,推動形成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更能夠保證這一優秀文化不受時間的磨蝕,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發光發熱。
總之,在人的品德發展中,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缺一不可。這三個方面互相補充、彼此配合、協同一致,方能構建起浸潤式教育環體,共同創造有利于儒家文化傳承、道德全面發展的外部環境,使得儒家文化的魅力得以長遠持久地留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參考文獻:
[1]張耀燦,劉偉.論教育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J].江漢論壇,2006(5):54-57.
[2]賈效明.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論[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6.
[3]陳來.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198-205.
[4]孫迎光.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種形態[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02):24-27+89.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
[6]伍接朝,丁丹,談傳生.成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探——基于對儒家思想傳承的視角[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03):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