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興 張杰
摘要:本文通過云南40年高考模式的回顧與比較,對“3+3”新高考進行詳細解讀,并分析了上海市和浙江省2014年改革試點以來暴露出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再結合云南省高中教學實際以及昆明、曲靖中考科目設置情況,總結出六個部分的應對策略。云南省2019年入學的高一新生,將迎來“3+3”新高考。本文觀點鮮明、邏輯嚴密、策略科學、資料詳實、文筆流暢,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云南“3+3”新高考;解讀;新挑戰;應對策略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為新高考制度發出了先聲。2014年9月4日,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考試科目設置、考生錄取機制,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2017年12月7日,云南省普通高中教育高考綜合改革培訓會在昆明召開,來自全省各州市460所普通高中學校校長及相關單位教育工作者共500余人參加了培訓會。會上透露,經反復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教育部同意對《云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云南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備案,同時,教育部已同意我省從2019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實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采用“3+3”高考新模式。按照《實施辦法》設定的高考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我省從2019年秋季開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時全面實施。我省高考綜合改革的具體方案將在2019年6月底前報教育部備案后向社會公布。
一、 “3+3”新高考解讀
(一) 云南高考模式回顧
1977年到2017年,40年的高考,濃縮著幾代人的青春與記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追求。高考不但鐫刻著一代代學子永不磨滅的記憶,也鐫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砥礪前行的印跡。40年間,無論是中國的經濟還是教育,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考40年,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已走過萬水千山,主要歷經五次大的變化。
1. 1977年的考試分文理兩類。文科考試科目:政治、語文、數學、史地;理科考試科目: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報考外語專業的加試外語。
2. 80年代“大文大理”,文科6門(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理科7門(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化學、生物)。
3. 1991年、1992年的“三南高考”
1990年10月18日,《國家教委關于改革高考科目設置的通知》公布,云南、湖南、海南三省將過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組變為文史、理工、醫農和地礦四類,每類只考4門。文史考語文、外語、歷史和政治,理工考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醫農考數學、外語、生物、化學,地礦考語文、數學、外語和地理。
4. “三南高考”的弊病顯而易見,四類都考英語,但文史類既然不考數學,醫農類既然不考語文,所以兩年后草草收場。1992年9月,高考再次回到分文科、理科兩類的軌道上,變成“3+2”模式,即理科考語文、數學、外語加物理、化學,而文科考語文、數學、外語加歷史、政治。3+2,不考地理、生物,也是怨聲載道。
5. 2002年,云南開始采用“3(語數外)+文綜(政史地)/理綜(理化生)”模式,并將持續到2021年高考。
(二) “3+3”模式解讀
新高考的考試科目采行“3+3”模式,包括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必考科目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3個選考科目。統一高考不分文理科,而學業水平考試由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和報考高校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數學不分文理,只有一張試卷,外語科目和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3+3”模式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對學生,更多樣。新高考的最大改動就是把文理綜合變成“6選3”,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2種選擇變成20多種選擇。
2. 對高校,更精準。新高考政策下,各個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專業,設計不同的招生的準入門檻。招生過程中按專業投檔,各大學就可以突破排名、名聲的桎梏,選擇更適合自身優勢的優秀學生。
二、 上海、浙江試點中面臨的新挑戰
上海市、浙江省作為首批試點地區,于2014年進入“3+3”模式,并在2017年6月第一批“首吃螃蟹”的學生參加高考。北京、天津等8省份將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到2018年全國將有一半的省份浩浩蕩蕩大踏步進入,而其余的西部6省區也將于2019年進入,至此全國完全進入“3+3”模式。
未雨綢繆,迎接挑戰,追求卓越。2017年11月中旬,曲靖一中李晶校長組織二十多位教師到上海學習,先后參觀了上海市育才中學、上海市晉元中學和上海交大附中,三校的陳青云校長、季洪旭校長和徐向東校長就上海市和浙江省高考的異同,“3+3”模式的得與失、利與弊,推心置腹為我們作了專題報告和深度交流。
根據上海學習的體會,參考浙江省2017年高考的總結,我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3+3”模式還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即“學生怎么選?教師怎么教?學校怎么管?”,具體要面臨如下挑戰:
(一) 學校管理難上加難
新高考不僅對學生選擇高考科目提出了新的問題,而且是對學校資源整合、教務管理方式、師資培養、學生安全管理等學校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二) 學校教室嚴重不足
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導致各學科、各層次的選學人數無法指定,班級人數的不確定性很難恰好湊足每個教學班都滿額,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班級數量變多、教室需求量增大的現象。有專家做過調研,不論各高中每年實際選考某科目的學生規模大小,上海與浙江兩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數量1.5倍的教室。
(三) 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班級增多,教師缺口必然增大,在地理、政治等報考比例迅速提高的學科中,教師短缺的現象更為突出。還有“6選3”,使學科教師在不同時段、不同學科的需要量會出現“不足”或“富余”的“潮汐現象”。
(四) 考得好不如選得好
新高考為了平衡不同學科的難度和分值,對選考科目采取了賦分制。賦分制,即不以卷面實際分數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據考生的卷面成績在全部成績中的位置,給出一個相對分數。卷面成績高,不一定賦分成績高;卷面成績低,不一定賦分成績低。
三、 云南“3+3”新高考應對策略
上海教育資源豐富,我們參觀的上海市育才中學和上海交大附中,每年招生不足300人,面對新高考,他們都感覺壓力山大,身心疲憊,而我們云南的中學每年招生計劃都近千人,工作壓力和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說上海、浙江是摸著石頭過河,那第四批實行“3+3”的云南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19已迫在眉睫,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切忌守株待兔、坐井觀天,以為“車到山前必有路”。學校一定要盡早研究新高考政策,盡早在學校的教學管理策略上做準備,以適應新的高考制度。
(一) 解放思想是前提
觀念變革是前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人往往不是輸在起跑線,而是轉折點!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實施,亟須對教師進行理念更新,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
任何學校、任何老師都不能躺在昔日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暴風雨即將來臨,云南省高中學校必將重新“洗牌”。學校要解放思想,傳遞壓力,強化全體教師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學校要認真調研,頂層設計,狠抓落實,讓新高考入腦入心,落地生根。
(二) 辦學條件是基礎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給高中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校要成立“應對新高考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全校動員,全員參與,徹底摸清學校的“家底”,包括學校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學和學生管理等多個方面。找出學校實際與新高考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
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落實好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制度,將資金足額撥付到校,大力實施新建、改擴建工程,按標準配置圖書和教學儀器設備以及體育運動場等附屬設施,使辦學條件能基本適應高考綜合改革要求,基本改善普通高中大班額、大校額現象,減少超大規模學校。
未雨綢繆,學校要有前瞻性和預判性,科學合理編制師資招聘計劃,儲備語數外“大三門”師資并留有余地;針對新高考中學生所選科目和考試時間的差異,以及因走班教學導致的學科教師“潮汐現象”,學校要加強“智慧校園”和“數字校園”建設,對有的課堂進行實時轉播、錄像播放和循環播放,從而解決師資緊張問題。還有教育主管部門要出臺具體措施,鼓勵和保障教師跨學校任教,跨區域教學,從而使“學生走班,老師走校”成為可能。
對此,曲靖一中已進行了一些探索,我們在曲靖一中教育集團所屬的9校內部調配老師,取長補短,解決教師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還有期末試卷講評,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由命題教師主講,其他閱卷教師補充說明,對全年級各班現場直播,學生有收獲,老師得解放。
(三) 選科走班是重點
“3+3”新高考,新在“+3”,也就是如何“6選3”,有20種組合的可能,“選科走班”“一人一課表”成為必然。學生也變成“三無學生”,即無固定班級,無固定同學,無固定教室。
1. 上海、浙江選科情況
根據上海試點,抽取其中2萬多名學生真實選課數據統計,實際選擇大文、大理的比較低,其中選擇地理和生物人數較多,化學和物理的選課人數接近,其次為歷史學科,選擇最少的為政治學科。選課組合中,選擇物化地組合人數最多,選擇物化政的人數組合最少。其實,想選就選?還沒那么自由。新高考方案雖然加大了考生的選擇權,但是在高招錄取時各高校考慮到不同專業的要求,必然對選考科目提出限制。在高考改革試點區上海、浙江公布的2017年高考選考科目中發現,如果選考物理,滿足高校專業選科要求的覆蓋率是最高的,分別為97.63%和91%,成為專業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而如果選擇政治,在上海,只有62.14%的專業不受限制;在浙江,也只有59.7%的專業不受限制。
2. 學校操作模式
在高考改革試點區上海和浙江,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操作模式歸納起來有三種:一是各大名校“大走班”,不限制學生選科,最大化滿足學生選課權利,全部開放20種選課組合。學生完全自由走班,學科教室固定,學生選類型、選學程、選進度、選老師,取消行政班級;二是普通中學“小走班”,實行套餐制選科,小群體走班。選擇開放一部分課程組合(如:10種組合),或開放幾門特長課程,或去掉幾門課程;三是私立學校“不走班”,限定學生選考科目,重新編排行政班。
3. 選科的原則
(1)學校堅持的四個原則:①穩妥推進原則。要穩妥推進,盡量做到讓學生“走而不亂”,以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②尊重學生原則。尊重學生選擇,彰顯學生個性。但由于學生的選擇可能會非常分散,學生選擇的結果難以預料。我們要進行適當的科學引導,如果能調整的,可以由學生對其中的一門學科重新作出選擇與調整;③大同小異原則。即3門選考科目中,有兩門選考科目相同(暫且稱為大同)的學生走在同一類班級中。對另一門學科(暫且稱為小異)另行走班進行教學;④分類分層原則。針對3門選考科目,在走班過程中嚴格執行分類分層原則。如:在理化類5個班級中,將學生分成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學生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相對較好的,另一個層次是相對薄弱的,有利于解決“吃不好”“吃不飽”的問題。
(2)學生堅持的原則。學生不能盲目跟風,“墻頭草風吹兩邊倒”,而應知己知彼,“任爾東南西北風”,具體是三個原則:根據自己的學業基礎,與歷次成績掛鉤(昨天);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掛鉤(今天);根據自己的目標理想,與職業生涯規劃掛鉤(明天)。
(四) 學生指導是關鍵
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僅有20.62%的受訪者有明確喜歡的大學專業,還有 29.92%的受訪者沒有喜歡的大學專業。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選擇專業處于迷茫狀態,具有很嚴重的盲目性。
為了每一位學生全面、個性化的發展,要有專門的團隊負責組織實施,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教師承擔生涯指導任務。學校應該成立人生規劃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掛帥,組織精兵強將,充分利用優質資源,統籌謀劃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制定方案、組織實施。開設具體課程,把學生承包到人,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喚醒未來,選好科目,不留遺憾。
我們參觀的上海育才中學就設有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依托具體課程,負責學生的學業指導、生活指導和生涯指導,高一的關鍵詞是“認識”“規劃”,高二的關鍵詞是“體驗”“成長”,高三的關鍵詞是“收獲”“展望”。
(五) 社會實踐是亮點
從2019年高一新生入學開始,云南省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為高校科學選拔人才提供重要參考。根據《云南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對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有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個方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要培養走向社會的大寫的人,而不是深陷題海,只會考試的高分低能的“機器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困難作斗爭的意志力訓練、創造力訓練、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助人為樂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見聞人生百態,體會酸甜苦辣,只有走向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社會,孩子們才能茁壯成長,春暖花開。
(六) 中考銜接是依托
好花還需綠葉襯,白雪皚皚梅花香。高考不是海市蜃樓,更不是空中樓閣,九年義務教育是其健康成長、開花結果的根基,特別是學生第一次人生大考的中考,更是其強大的動力和主要的依托。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無縫對接“3+3”新高考,中考改革勢在必行。
從2016年起,云南省的昆明市和曲靖市實行“新中考”,具體為:
1. 考試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生物、信息技術、體育、音樂和美術,共13科。其中音樂、美術為學校考試科目,其他為統一考試科目。
2. 依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的原始成績,通過一定比例折算量化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升學成績:(1)語文、數學、英語3個學科各120分,各按卷面實得分100%計入;(2)物理學科按卷面實得分80%計入;(3)化學、體育2個學科各按卷面實得分50%計入;(4)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生物學、信息技術5個學科各按卷面實得分為60分以上者計入10分,卷面實得分為60分以下者按卷面實得分10%計入;(5)音樂、美術2個學科考試獲得合格等次及以上者,每個學科按5分計入,不合格與補考合格不計分。以上13個學科計入普通高中錄取滿分總分為600分(不含政策加分)。
昆明和曲靖的中考改革方案已實施兩年,反響不錯,特別是首次把音樂、美術和體育納入考試,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前瞻性,更是好評如潮。但實踐下來,總結反思,還是存在以下不足:
1. 重理輕文。為什么物理有80分的折算,化學有50分的折算,而歷史、地理、思想品德這類的文科則各只有10分納入總成績?
為此,我們有兩條建議:一是為了既減輕學生負擔,又兼顧文理平衡,中考也可以嘗試“3+2”,就是在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和地理等6門學科中任選2門參加中考。其實2018年的北京市中考就改革為“必考+選考”模式,具體為:語文、數學、英語3科為必考科目,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實行“五選三”選考;二是向浙江等沿海省份學習,中考設置為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社會,“科學”學科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科涉及政治、歷史、地理。
2. 折算不合理。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生物學、信息技術5個學科卷面分為60分至100分,都折算為10分,對優秀學生不公平,還滋生了投機取巧的壞習氣。還有60分折算為10分,59分折算為5.9分,1分等于4.1分,會讓學生有“60分萬歲,59分犯罪”的錯覺。老師在課堂上也是“秀才遇著兵,有理講不清”,“英雄無用武之地”。
為此,我們建議借鑒“3+3”高考,采用賦分制,讓卷面60分與卷面100分呈現天壤之別,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善待課堂,否則就像雞骨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高考作為人才推送的重要手段,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更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云南高考綜合改革即將啟動,“3+3”新高考如期而至,我們必須有所作為,積極應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相信明天會更好。
作者簡介:
錢永興,張杰,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曲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