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課堂觀察的實施對我們活生生的課堂教學進行觀察、診斷、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和實施課堂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真正為教學服務。本文以“在課堂上實施課堂觀察”為主題,從“課堂觀察”為切入點的觀察,進行具體的闡述,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觀察;有效教學
一、 課堂觀察定義
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普遍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幼兒園實施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現象通過觀察幼兒行為表現、教師提問、師幼互動、教師課堂行為及幼兒投入狀態等,憑借自身感官、有關輔助工具及觀察量表、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有計劃地進行記錄分析,要善于從自我、集體、幼兒、理論等多個角度進行反思,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課堂觀察的基本步驟為:(1)課堂觀察前的準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2)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3)課堂觀察后的工作,資料的分析和結果的呈現。
那課堂觀察到底觀察的是什么?就單從課堂上的觀察來講,如何實施課堂觀察,才使教學走向有效?
二、 幼兒園實施課堂觀察,提高教學有效性
課堂觀察是聽評課的一種方式,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或方法,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測評教師的教學質量。實施課堂觀察可以描述教與學的行為,對幼兒的行為做局部的分析,診斷教學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是否適宜。幫助教師改進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問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種優勢性是很明顯的。
(一) 課堂觀察內容的適宜性,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實施課堂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選擇怎樣的活動內容,講什么的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講多了孩子們嚼不爛,講少了孩子們又不夠吃。在課堂觀察的實施過程中,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才有效。
在實施課堂觀察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如果單一的講述菜場是什么樣的,或通過圖片來講解超市是什么樣的,都沒有孩子實際的體驗來的有效。關注幼兒的生活和興趣,使之教學更為有效。在課堂觀察中,孩子們有了生活的體驗,才會產生興趣,真正地投入到課堂中來,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一系列精心組合的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各種媒體構成的教學內容組合物,可以使幼兒輕輕松松學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孩子們是十分感興趣的。另外,實物的出示,可以讓孩子直接的觀察感知事物、了解事物。
(二) 課堂觀察幼兒行為表現,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中班語言活動《秋秋找媽媽》課堂觀察幼兒行為表現中,幼兒對故事的內容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由于老師對他們的關注不是很多,所以到后期,幼兒的注意力就都不集中了,參與度也降低了。一名幼兒其實很樂意去參與活動,跟著老師一起說,想回答老師的問題,但老師卻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和關注,所以他自言自語,也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香香小朋友內向、敏感,需要老師更多的鼓勵才能參與到活動中去,老師應該多觀察他的表現,及時地鼓勵他說說自己的想法。欣怡是一個比較投入和熱情的女孩子,有兩次舉手,老師都沒有回應她,讓她對整個活動失去了興趣,對于這樣的幼兒,在一個活動中一定要給她一次回答的機會,或者表揚她一次,讓她有參與的熱情。在她需要幫助時,老師要及時地響應她的求助,讓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注;豆豆比較膽小、內向,老師看到他跟著做時,應該及時地肯定他,這樣,慢慢地,他就會變得更加大膽。
(三) 課堂觀察教師提問,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實施課堂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教師會不時的發現無效提問,“是不是啊?”“對不對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無形中給了幼兒一個回答的框架。回答該答案只能是:“是、不是”或“對、不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思維。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教師才能改正過來,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清晰的提問,有效的語言引導,是一個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關鍵。問題要有啟發功能,提問才會有效。要求幼兒“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并“組織”答案。要求教師的問題要避免唯一答案或過于花哨。例如,可以用是非、對錯等簡單詞語回答的問題會讓幼兒不必探求活動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此外,教師要避免將答案包含在所提問題之中和教師自己回答問題。下面以在中班語言活動《秋秋找媽媽》課堂觀察教師的提問。
1. 情境性提問
在開始導入時教師就設計了一個提問“你們喜歡自己的媽媽嗎?為什么?”這其中既調動了幼兒生活的情感經驗,同時又為引出活動做好情感上的鋪墊。并且在提問中,也激發了幼兒表述的欲望。
2. 開放性提問
在活動中教師同時用到了假設開放性的提問“請你來做秋秋的媽媽,你會對它做什么?”為幼兒提供了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有利于拓寬幼兒的思路,增加幼兒語言表達的內容。假設性提問的答案是開放性的,幼兒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組織和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認識與理解,與此同時,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謂開放性提問策略就是問題的設計,要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的回答和交談內容,應該是多角度的選擇和設計問題,開放式的提問,而不是單向的、自始至終的包含。提問的方式方法不同,會影響教師和幼兒間的互動效果,封閉式提問不容易繼續深入,適合提問能力弱的幼兒。而開放式提問,它的答案不止一個,更適合向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提問。因此教師在活動預設階段就要考慮并預設問題提出后孩子們會怎樣回答,面對孩子的答案自教師該作怎樣的回應,從而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活動的最后,教師運用的思考型的提問“他們失去了爸爸媽媽,為什么他們臉上笑嘻嘻的?”讓幼兒通過思考得到情感上的升華。可以說整個活動,教師的提問還是具有開放性的,能引發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意圖和思想,變單一性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
3. 質疑性提問
教師要在講解中根據問題的需要提出某種質疑,促使幼兒積極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引導幼兒在豐富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找出事物間的異同點,在現象與本質之間架起橋梁,達到理解事物本質的目的。如“秋秋找對媽媽了嗎?為什么不對?它們有什么地方不一樣?”還有“它們哪個地方有點像?所以秋秋找錯了。”教師這樣的提問設計還是比較精心的,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設計了一些推理性提問,使幼兒能通過觀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系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達到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提問本身是一個師幼互動的過程,老師在幼兒回答后應該加以巧妙的進行追問和回應,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完整的答案。如: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引導幼兒往正確的方向思考。當幼兒的回答特別精彩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便會更加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提問——幼兒回答——反饋,形成完整的循環,教師的積極反饋既能尊重和鼓勵幼兒,又能激勵幼兒再思考再探究,促使活動有效深入地開展。
(四) 課堂觀察教師的機智,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實施課堂觀察的過程中,觀察教師如何處理來自孩子或情境的突發事件?呈現那些非言語行為?結果又是怎樣的?幼兒的問題千奇百怪,教師不可能是百科全書。當面對我們一時回答不上來或不敢肯定的問題時,就要坦然的告訴幼兒,然后把問題留在活動后共同尋求答案。在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以幼兒為主體,時刻關注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幫助每一個幼兒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當幼兒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創造條件,巧妙誘導,使之感悟并糾正自己的失誤。例如:小班數學活動《2的組成》。活動過程中教師提問:“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合在一起是幾個水果?”一幼兒舉手回答:“三個水果。”在場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教師急轉身對該幼兒說:“你能勇敢的回答問題很棒,但是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合在一起是幾個水果?再好好想想好嗎?”這樣巧妙、不露聲色地幫助幼兒迂回前進,充分保護了幼兒自尊心。
課堂觀察也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通過課堂觀察,教師了解到自己在課堂上發生的事,對課堂觀察的理念、課堂觀察的結構、課堂觀察的過程的要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它能讓我們直面教學中的不足,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反饋到自己的不足,再通過自我感悟、自我反思,不斷的優化教學,真正使孩子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只有通過課堂觀察實施,進行合理的糾正,才能使課堂走向有效!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指導[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張國偉.論課堂觀察[J].教育探索,2005年02期.
[3](美)威倫.有效教學決策[J].2009年3月.
[4]通過課堂觀察的“糾偏”,使課堂走向純凈,走向有效.使課堂觀察真正做到“面上拓展,點上深化”[J].吳江市教育局教科室《教育科研動態》2006年第4期《有效教學研究專集》.
作者簡介:
施雁,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港迎春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