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由于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受到了學術界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該教學以趣味性互動、過程性評價、主觀能動性激勵、明辨性思維等為基本理念,且在實踐應用中成效顯著。因此本文即對ISEC教學理念的應用實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為達到ISEC培養目標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ISEC;教學理念;應用實踐;微探
【作者簡介】石孟旭,內蒙古民族大學。
【基金項目】此文是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課題名稱:啟發與互動式教學在ISEC專業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QN2017024。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是一個國際教育合作項目,其是中國針對本科教育國際化,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和本科院校所研發,其教學模式為“2+2”,即兩年國外專業課教學和兩年國內通識類基礎課雙語教學。因此本文即對ISEC教學理念的應用實踐微探做如下綜述。
一、ISEC教學理念
ISEC教學旨在促進“國家教育體制的國際化”,培養“具有國家視野的雙語專業人才”,其教學理念包括四個方面,即:1.明辨性思維。指邏輯嚴密而清晰的理性思辨能力,又稱之為批判性思維。ISEC教學理念的核心要素即為通過鍛煉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增強其洞察、分析和評估能力。2.主觀能動性激勵。即在層次性教學的過程中,ISEC項目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勵出來,使其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強調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和主體性,且注重發揮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引導作用。3.過程性評價。即根據相應的標準,ISEC項目教師可考量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然后得出評價結論。主要考核的內容包括期中期末考試、課業質量、課堂參與以及出勤情況等,然后做出階段性、延續性的總結。這樣的教學理念不僅能消減終結性評價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同時還能極大的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4.趣味性互動。在教學過程中,ISEC項目教師可通過趣味性、多樣化教學手段與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這樣即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ISEC項目提倡采取角色扮演、辯論賽、上臺演講、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且鼓勵學生即興發揮,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
二、ISEC教學理念的應用實踐
1.構建“6+4”約束機制。在ISEC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構建“6+4”約束機制,則能促進教師角色轉換,且能保證教師安排的教學互動時間非常充裕。在以往傳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轉變講授與引導角色時,其往往多存在不自覺性。而通過限制項目教師的授課時長,即要求教師教學詮釋時間為占60%,而教學互動時間占40%,這樣在30分鐘內教師可通過提醒和約束由講述專業知識自覺的向互動環節如課堂辯論、討論進行過渡。同時還需有效的監督教師詮釋時長的引導工作,即可通過隨機訪問、問卷調查等方式,以便充分了解ISEC項目教師的引導能力,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強化,這樣即可顯著增強教師的引導意識和能力。
2.植入“環境教學”概念。采用“2+2”教育模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兩年國外專業課教學的重要基礎在前兩年國內通識類基礎課雙語教學,即學生對于現代西方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環境能否適應,且是否可順利實現“由內向外”的過渡。而通過植入環境教學理念,即不斷對當前ISEC的教學環境進行優化,利用新媒體平臺對網絡教學環境加以拖著那,這樣即可將網絡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如利用QQ、飛信、微信等,則能承載不斷增多的信息交流符負荷。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外教學環境,既能羌胡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探討與交流專業知識,同時還能有效鞏固學生的專業詞匯,并實現其48學時的課堂教學拓展和延伸。
3.基于評價機制建立監督機制。ISEC項目教師在評價機制的基礎上,還需建立監督機制,以對過程性評價行為進行監督,以保證相對公平的過程性賦分。在過程性評價行為中,ISEC項目教師極具主觀性,且易出現“人情分”、“福利分”等現象。而通過引入監督機制,則是杜絕這一現象的有效途徑。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ISEC項目教師通過公開賦分情況和評價標準,則能促使學生對自身的積分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而學校主觀部門則可建立網上評教系統,對學生進行調查,或者評價ISEC項目教師的過程性評價行為,這樣即可實現“師生互評”。學生在評價和反饋教師過程性賦分行為的過程中,其能有效避免教師賦分的隨意性。
4.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在ISEC教學中,針對專業基礎和外語水平差距較大的學生,需因材施教,即采用分層教學法。ISEC項目可針對層次不同的學生實施分班教學,即進行程度不同的專業能力和外語訓練。程度較好者可注重拓展視野和發散性教學;程度較差者可注重知識沉淀性教學。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則能快速使其達到培養目標。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ISEC教學理念應用實踐中,通過構建“6+4”約束機制、植入“環境教學”概念、基于評價機制建立監督機制、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等應用實踐策略,既能提升各大院校教學的效果,還能促使更多的學生達到ISEC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古訓.ISEC教學理念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7,(4):64-65.
[2]龐偉秀.基于ISEC理念的理論力學教改研究[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7,31(1):87-89.
[3]劉勃然.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教學改革探析[J].學理論,2015,(33):176-178.
[4]李曉光.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教學模式淺析[J].語文學刊,2015,(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