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青年教師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師行列中的一支主力軍,為了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各個高等學校大量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而這些新引進教師的教學和實踐能力相對薄弱,本課題以淮海工學院近3年新進教師為研究對象,對其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索提高新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途徑,以確保高校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需求。
關鍵詞: 高校 青年教師 教學能力
隨著國內各高校教師隊伍規模的不斷擴大,當前我國高校引進的青年教師一般都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有著很高的學歷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大多數剛走出學校或者科研機構又走向另一個學校,沒有參加過實踐教學訓練,教學經驗薄弱,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學技能培訓,只是作為一名學習者對大學教育有所體會,很難把學科知識轉化為教育知識,這些新進教師缺乏教師基本技能,課堂掌控能力較弱,課程內容安排不科學,而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作為提高教學能力的主體,教學實踐能夠幫助青年教師從教學理論到教學能力的轉化,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已成為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認清形勢、抓住機遇,采取措施,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并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使高校保證教學質量和培養出更多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從根本上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進步,形成良性循環,營造高校內部青年教師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不斷促進學校進一步發展。如何提升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勢必成為目前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一、目前制約教師教學能力的因素
1.不深入的崗前培訓內容。
通過對新引進教師在教育理論、法規和教學技術的短時間培訓,使新教師迅速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轉變,使得新進教師對高等教育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但事實是,在培訓當中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教學直接相關的內容很少,并且培訓內容中教學改革研究與課堂教學聯系不夠緊密,使得青年教師不能深入地了解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課程改革[1]。
2.不連續的教學講座。
學校會不定期地邀請校內外專家針對教學改革中的熱點進行介紹與討論。它可以加強青年教師與教學名師的交流[1],但由于講座安排的時間分散,講座的內容不系統,引起部分教師對講座的內容思考不深入、不全面,從而限制教學講座對青年教師教學的實際指導意義[2]。
3.不重視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教師可以通過教研室或教學團隊開展集體備課、互相聽課評課及說課比賽等教學活動形式。在活動中,經驗豐富的教師通過帶頭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然而由于大多數高校對集體教學活動沒有制定詳細的考評標準和措施,導致青年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很難充分發揮其作用[3]。
二、提高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策略
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以教師本人實踐經驗為基礎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的,培養學生具有較強實踐和應用技能的一種能力,對于高校來說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
“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是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一個弊端,雖然一直以來教學模式不斷變化,但是教師仍然擺脫不了這種傳統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約束[4],理論教學依然被他們當作工作的側重點,把實踐教學當作理論教學的附屬。高校應該安排合理、科學的學生課程,平衡實踐課課時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只有這樣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5]。
2.組建科學合理的教師隊伍組成結構。
對于各高校而言,引進高層次人才時學校大多數引進的都是“985”或“211”等重點高校畢業或者有海外留學經歷的碩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他們都具有很豐富的專業知識,絕大部分新進教師剛從校門出來,直接進入就業的另一個校門,校外實踐經歷和實踐教學經歷少之又少,而學校在引進人才時對其工作經驗和實踐經歷沒有硬性的衡量標準,雖然有部分高校聘請了一些專門負責技術型的教師,但是只是一些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的人數少之又少,使得各高校的教師隊伍建設結構過于單一,不利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6]。
3.加大投入經費,優化平臺建設和教學實踐條件。
由于大部分地方高校辦學起步比較晚,缺乏辦學經驗,辦學經費也不足等,沒有足夠的實驗設備、實踐教學場地等[6],同時,部分高校沒有和企業形成對接機制,以至于教師沒有得到有效的實踐鍛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教師本身實踐教學水平得不到提高,影響學生動手能力的全面培養,只有加大辦學經費投入力度、完善教學實踐條件才能為提高青年教師能力提供基礎保障。
4.建立和完善考核與評價體制。
時間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在各高校通常會針對教師教學能力、教師職稱和教師資歷進行評估和考察,通常這些考察都會側重于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而這些評估的內容正是各高校最頭疼的問題。因此,各地方高校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制定的評價考核體制只是對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進行評估,缺少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考核,這是教師自身實踐教學能力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7][8]。目前,針對實踐教學能力認定的不規范,以及對于什么是實踐教學能力,如何評價考核,到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盡管一些高校開展了“雙師型”或“雙能型”教師資格認定措施[9],但是在實際認證過程中,主要還是以是否獲得相關專業領域技能的證書和是否參與了實踐為考核的主要標準[10]。這就使得部分教師為達到學校評估考核標準,為了獲得雙能型認證,隨意考取一個跟自己專業相關性不大但容易獲取的證書,盡管他們獲得了證書,也不能很好地證明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有多強,實踐經驗有多豐富[11]。再加上由于對教師實踐能力認證沒有明確考核目標,很難對教師的實踐效果進行衡量,他們通常是到企業蓋個章,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踐,限制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12]。同樣,對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應建立合理的考核體系。
三、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我國正在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這就要求當前的高等教育由“數量擴張”向“內涵發展、質量提高”快速轉變[13],這是對教師能力提高的一個迫切要求,而該要求是增強高等教育學生培養質量和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對教師個人發展的客觀要求。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本質是實踐,它是人類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一旦脫離了實踐,那么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就無法很好地聯系并達到統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必須以社會實踐為載體,而且是教育時代發展的產物,目前,培養專業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是絕大部分高校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建立一支“雙師型”的教師團隊。只有教師有過硬的實踐技能,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式和轉型的迫切需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大量擴招學生,使得國內各個高等學校的教師數量不斷擴大,青年教師大批引進,那么新階段對“內涵發展、質量提高”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14],這就要求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另外,部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后,設置了更多的側重于應用型的相關專業,在當地發展的需求下,學校創辦更有品牌特色、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學內容,進而培養服務型、技能型、應用型的學生顯得極其重要。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教學功底,需要兼備夯實的實踐教學能力,學校要定期對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進行考察或培訓[15]。由此可見,各地方高校成功轉型的基礎就是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這是當地快速發展的需求。
2.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前提。
在我國,針對教育相關領域的長期發展提出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而這個前提是必須完善理論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16]。而且,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各高校已經開始大力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及創新能力等[17]。因此,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已經成為各地方高校成功轉型的基礎,只有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提高的基礎。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不斷加劇,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的極大挑戰。但是,目前我國的就業市場呈現的現實卻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動手操作能力強的人才,而畢業生們卻一直抱怨就業壓力大、就業難。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各高校忽略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很弱。因此,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提升畢業生就業率,解決就業難的客觀需要。
4.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內在需求。
由于受“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等傳統思想影響,各地方高校教師在現階段多數仍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部分教師的語言表達及思維邏輯能力很強,但是由于本身實踐經驗相對弱,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從而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弱,最終的教學效果較低[18]。因此,各地方高校成功轉型的必要前提即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先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才能增強高校的教學效果[19]。
四、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意義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和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自1999年大學生大量擴招,青年教師不斷引進,他們已經成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生力軍,肩負著高等教育繼往開來、改革發展的歷史重任。“提升中青年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中已明確提出。但是,培訓內容過于單一、效果流于形式,教學實踐能力更是缺乏,這些都影響了青年教師能力的提升。因此,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式,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顯得極其重要,對于提高教師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1.可以使青年教師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目前各個高校引進的都是具有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高學歷教師,而這些新進教師缺乏教師基本技能,他們往往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新性能力,思維活躍,但缺乏教學實踐經驗,對課堂的整體把握度不夠,對教材內容不熟悉,通常會出現講課內容重難點不突出、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學進度規劃不科學等問題。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只有正確客觀地認識到自身的長處與短處,取長補短,吸取教學研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才能逐步提高教學能力,幫助青年教師順利把教學理論轉化成教學能力體現出來,這是教學理論的拓展和體現,努力使自己迅速成長成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有能力和創造力的新一代人類靈魂工程師。
2.可以促進學校不斷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提高青年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已成為高等院校發展的關鍵。只有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努力抓住機遇,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高校保證教學質量和培養出更多的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努力營造高校內部青年教師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不斷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實現這個任務的關鍵是提高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對于高校的進步與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保障,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才能保證高等學校成功轉型,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胡建勇.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現狀和原因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7,1(1):248-248.
[2]方方,彭代銀,孫梅.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實踐,體會及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32(6):5-9.
[3]田夏彪.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誤區與對策[J].教師教育學報,2017,4(2):18-24.
[4]周炳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探析[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4):39-41.
[5]安鳳吉.課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數學教學研究,2006,1(12):7-11.
[6]龔方紅,湯正華,蔣必彪.試論工程教育中的本科實驗教學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6,4(1):86-87.
[7]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J].教育與職業,2008,1(9):121-122.
[8]龔艷冰.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實踐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3(2):61-63.
[9]張雁.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2):60-61.
[10]毛洪濤.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1,1(23):35-37.
[11]張永忠.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17,4(1):030.
[12]余承海,姚本先.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形成及發展的影響因素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6(3):48-50.
[13]彭緒梅,徐晗,彭緒娟.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27):330-332.
[14]陳利華.地方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0,2(1):75-76.
[15]何景梅.提高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29):173-173.
[16]張曉珂,李鵬濤.高校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1(12):29-30.
[17]張瑞芳.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經管類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6,13(1):022.
[18]郝英杰.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創新要求及對策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5(1):85-87.
[19]富吉祥.關于提高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幾點思考——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24-25.
項目資助:淮海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XJG201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