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彤 史學文
【摘 要】兒童肛周膿腫是常見的一種肛腸科疾病,其發病原理目前尚不明確。19世紀70年代末,在肛周膿腫病理過程中引入了腺體感染概念[1]。Shafer等[2]人于1987年提出小兒肛瘺的發病機制與肛腺先天性肛隱窩發育異常(包括肛隱窩過深、壁厚、融合等)有關。同一時期,Fitzegad等人認為在小兒肛周膿腫形成過程中存在有雄激素的作用,認為來自母體及男嬰睪丸產生的雄激素使新生兒皮質腺分泌極其旺盛,從而容易感染形成肛周膿腫。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小兒肛周膿腫造成原因多有免疫力低下、先天性肛屢、全身或鄰近肛門處化膿性感染、肛竇炎等,常見體征有肛門直腸周圍紅腫脹痛、有壓痛、觸摸痛,臨床癥狀有肛門周圍疼痛腫脹、伴隨發熱感染等全身癥狀。
【關鍵詞】內科;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02
目前對于小兒肛周膿腫的治療分為內科和手術兩種治療方式。
內科治療多為抗生素治療,多適用于兒童早期肛周膿腫。李慧[3]等認為在靜脈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的同時,給予復方黃柏液薰洗聯合治療小兒早期肛周膿腫,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抗生素組,手術率也低于單純抗生素組,且未見不良反應,表明在小兒肛周膿腫早期,給予復方黃柏液薰洗聯合抗生素治療,安全、經濟、無痛苦,取得較好療效。Kawahara H等[4]人采用傳統日本醫藥不聯合使用抗生素,治療了15例3月齡以下新生兒肛周膿腫,15例患者中,14例痊愈無復發。但目前國內外亦有相關報道表明單純內科治療小兒肛周膿腫復發率高,國外有小兒肛周膿腫繼發膿毒血癥的報道。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小兒肛周膿腫早期行根治術,治愈率達94.7%,因而提倡早期手術。王偉一等[5]人將56例小兒肛周膿腫患者進行一期根治術治療,設為實驗組,另外的56例患者進行切開引流術治療小兒肛周膿腫,設為對照組,手術后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56例小兒肛周膿腫患者通過一期根治術治療(實驗組),全部患者均有好轉,治愈率為98.2%,進行切開引流術(對照組)的治愈率為87.5%,實驗組在復發率方面明顯少于對照組,實驗組在切口愈合時間上明顯短于對照組。王帥等[6]人分別采用肛周膿腫根治術,肛周膿腫引流術兩周手術方式治療80例嬰幼兒肛周膿腫,其中根治組治愈率95.3%,引流組治愈率88.1%。但引流組愈合時間短,患兒可在局麻或無麻醉狀態下進行。王帥等人建議病程長,膿腔較大,考慮瘺管已形成,或內瘺的小兒肛周膿腫患者應采取根治術,年齡小于一歲的患兒可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Alexander Juth Karlsson等[7]人對104名肛周膿腫的兒童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兒童肛周膿腫需要手術治療,可單純切開和引流,若可以找到瘺管并清除,可有效降低肛周膿腫的復發率,而術后抗生素的使用并未對兒童肛周膿腫的復發率有影響。
目前,對于兒童肛周膿腫的治療,國內外普遍推薦手術治療。嬰幼兒肛周膿腫,肛周感染早期可應用廣譜抗生素靜脈點滴并配合中藥熏洗。檢查膿腫一旦形成,應立即行肛周膿腫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選擇單純切開引流術,肛周膿腫根治術,肛周膿腫掛線術。目前相關對照研究表明,兒童肛周膿腫根治術復發率明顯小于單純切開引流術,而肛周膿腫掛線術一般不造成肛門失禁手術操作簡單,損傷小,患兒及家長較易接受。在橡皮筋未脫落時,傷口一般不會發生橋形愈合橡皮筋可以逐漸擴大內口,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減少換藥次數,減輕患兒痛苦。
參考文獻
杜如顯,王杉,汪建平,譯.結腸與直腸外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11.
張莉,林梅,盛麗蓉.小兒肛瘺和肛周膿腫80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31(01):78-79.
李慧,石蘭辛,劉同明.復方黃柏液薰洗聯合抗生素治療小兒早期肛周膿腫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02):2051-2052.
Kawahara H1, Nakai H, Yoneda A, Kubota A Management of perianal abscess with hainosankyuto in neonates and young infants. Pediatr Int. 2011 Dec;53(6):892-6. doi: 10.1111/j.1442-200X.2011.03395.x.
王偉一,李娟,王強.小兒肛周膿腫56例治療分析[J].中外醫療,2015,34(08):54-55.
王帥,孔令玉,于寶華.一次性根治與切開引流術治療小兒肛周膿腫[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05):561-562.
Alexander Juth Karlsson, Martin Sal?.Outcomes of Various Interventions forFirst-TimePerianalAbscessesinChildren.HindawiPublishingCorporation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ume 2016, Article ID 971285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