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林 康世洲 董波
【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近三年我院收治的76例接受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結束后對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手術時間大約70.2±10min,患者住院時間為7.2±1d。所有患者治療后全部出院,2例患者出現滲漏膽汁的現象,經過治療后均恢復。結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效果明顯,能降低不良反應率,患者術后恢復快,不存在異常現象,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incision choledochoscope probe stone extraction for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almost a year of our hospital 76 cases receiving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incision choledochoscope probe stone extraction for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fter the treatment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incision choledochoscope to probe the effect of the stone extraction for analysis.Results:patients in this study the operation time of about 70.2 + /-10 min,their hospital stay was 7.2 + /-1 d.All patients were all discharged after treatment,2 patients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leakage,after all recovered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incision choledochoscope to probe the effect of the stone extraction for obvious,can decrease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patients can recover as soon as possible,there is no abnormal phenomenon,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膽總管結石的患者逐年曾多,以往治療方式以開腹為主,但是開腹手術患者創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帶來嚴重的傷害。近些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采用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進行治療,能有效減輕患者痛苦,術后恢復快,術后膽瘺幾率與傳統手術無差異。為了分析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應用效果,選擇76例接受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結束后對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近三年我院收治的76例接受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結束后對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效果進行分析。其中男和女分別是40例和36例,年齡在22-73歲,平均年齡(40.2±0.5)歲。患者在術前確診,符合要求。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進行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頭高足低并左傾,臍下穿刺孔為腹腔鏡觀察孔,劍突下穿刺孔為主操作孔,肋緣下右鎖骨中線以及右腋前線穿刺孔為輔助操作孔,建立氣腹,穿刺Trocar,置入腹腔鏡和操作器械,探查后解剖Calot三角,對動脈進行處理,游離結扎,最后切除。以電針為例,在膽總管前臂擬切開處進行預處理。縱行切開膽總管前壁1-2cm,經劍突下套管將纖維膽道鏡置入膽總管內,用網籃取出結石放入收集袋內,盡量取干凈結石。如果結石不容易取出,則可以采用碎石鉗將其破碎后取出,了解遠端膽總管,沖洗膽道,置入對應型號的“T”管。采用吸收線縫合膽總管切口,注入生理鹽水,觀察是否存在滲漏的現象[1]。
1.3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對計量資料使用T值計算,計數資料使用計算,當P<0.05.視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手術時間大約70.2±10min,患者住院時間為7.2±1d。所有患者治療后全部出院,2例患者出現滲漏膽汁的現象,經過治療后均恢復。
3 討論
膽總管結石的發生幾率比較高,對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隨著臨床術式的不斷合理化應用,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效果明顯,屬于微創方式,要按照術式流程進行。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手術形式整體優勢明顯,是當前比較常用的一種微創模式。膽管結石取干凈后,膽總管下端通暢無狹窄,膽總管下端經球囊擴張成功或者安置內支架引流通暢患者,在縫合過程中,要處理謹慎[2]。
膽總管切口的選擇以中斷為主,根據交匯處的概況可知,上方大約0.3cm處,下方大約0.8cm處,存在橫行小血管,考慮到切開膽總管的要求可知,在切開的過程中需要避免對周圍組織造成異常。膽道鏡插入膽總管后相對安全,有助于進行雙向探查。取石方式用取石籃、取石鉗還有膽道沖洗、擠壓與向腸道內推擠等綜合手段。Ⅰ期縫合膽總管需掌握嚴格的指征和熟練的縫合技巧。在整個階段要確定合適的探查模式,按照流程要求進行,避免異常。
根據患者的病癥資料可知,在病情判斷過程中要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內容要求進行干預和治療,保證整體優勢,避免病癥惡化或者出現異常。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是一項新的技術形式,需要外科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操作,需要了解手術經驗和相關禁忌癥,以腹腔鏡手術以及纖維膽道鏡操作技術作為基礎,在臨床研究中要了解結石的類型,如果肝內不存在明顯狹窄的現象,膽管內徑<8mm,手術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難度。此外如果腹腔黏連的現象嚴重,勢必導致病情加重[3]。因此在病癥資料分析的階段,在直視條件下觀察肝內外的膽管實際情況,了解膽管結石的分布、大小以及形狀等,要了解膽管內是否存在狹窄和新生物等,對于肝外膽管以及肝內結石現象,在直視的前提下操作[4]。
在臨床研究中容易受到限制性因素的影響,如果存在嚴重的擴張以及異常等現象,醫生需要及時進行急診治療,避免惡化。手術是個復雜的過程,在微創外科技術分析和應用過程中,和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該治療方式有創傷小和恢復快等優勢,住院時間短,操作人員要按照手術流程要求進行,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結果分析可知,所有患者治療后全部出院,2例患者出現滲漏的現象,經過治療后均恢復。說明該手術形式優勢明顯,和傳統開腹手術相比,有創傷小和預后不留疤痕的優勢[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的優勢突出,能讓患者盡快恢復,減少其他炎癥,因此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梁剛,馬富平,何盟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經膽囊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11):2170-2172.
王培宏.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現狀[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0):109-110.
楊俊霞.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患者應用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的護理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8):252-253.
陶永澤,陳德興,李海濱,朱安東,邢金.腹腔鏡下經膽囊管切開取石與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一期縫合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10):869-872.
歐賓,曠芙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09):980-98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