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忞希 何明駿
【摘 要】目的:探討國防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便為國防生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法:以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某高校450名國防生作為研究組,采用《中國軍人心身健康量表》和《軍人心理疾病預測量表》對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進行t檢驗、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結論:農村國防生的個性內向者顯著高于城市國防生,存在明顯的差異;國防生非獨生子女應激源因子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相關性分析顯示,國防生的焦慮與成長經歷、社會支持和應激源,抑郁與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和應激源,精神病性和心理防御不良,心理健康因子與成長經歷和應激源呈低度正相關;焦慮與個性內向,抑郁與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因子與個性內向和社會支持呈中等正相關;焦慮和心理健康因子與心理防御不良呈高度正相關。經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國防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結論:農村國防生的個性內向與城市國防生存在明顯差異;焦慮和心理健康因子與心理防御不良呈高度正相關;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國防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國防生;心理健康;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1 引言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于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1-3]。國家教委近年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強、人格喪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上。
目前,有諸多消極的因素明顯影響著學生身心的發展,高校大學生是一個高知識層、未成熟的青年群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不穩定性,導致他們必然產生較多心理問題[4]。而國防生為大學生的特殊群體,既具有軍人一般特征,又具有普通大學生的特點。據資料顯示[5],由于嚴格的選拔制度,國防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普通大學生。但據我們的研究認為,國防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仍不能忽視,作為國防建設的新生力量,國防生是國家現代化軍事建設的人才資源,國防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直接影響到后備軍官的整體素質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需引起各級領導及院校的高度重視;另外,根據國防生的心理特點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很有必要,這可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促進其心身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國防教育的順利完成。
基于此,本研究以某高校的國防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國防生其心理健康狀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旨在對國防生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2 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法,取某高校450名國防生作為研究對象,為保證抽取樣本的
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隨意作答、回答項目不完整、測謊分量不達標的問卷進行剔除,最終得到有效樣本446份,有效率99.1%;其中男生418名(93.6%),女生28名(6.3%);城市207名(46.4%),農村239名(53.6%);獨生子女242名(54.3%),非獨生子女204名(45.7%);年齡19-24歲。
2.2 研究工具 ①《中國軍人心身健康量表》[6],由張理義等編制,共有91個條目組成,包括12個因子:呼吸系、心血管系、消化系、皮膚系、骨骼肌肉、生殖內分泌系、神經系、焦慮、抑郁、精神病、家族史及掩飾因子。采取二級計分制,對每個條目的回答分“是”和“否”,“是”計1分、“否”計0分,得分越高說明心身健康狀況越差。其中焦慮、抑郁、精神病因子構成心理健康因子分,其余8個因子構成軀體健康因子分,各因子分之和構成心身健康總分。本文選取焦慮、抑郁、精神病三個因子作為本次研究內容。②《軍人心理疾病預測量表》[7],由涂德華、張理義等編制,為自評量表,有96個條目組成,包括12個因子,分別是家族和既往史、成長經歷、個性內向、應激源、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精神病史、抑郁、躁狂、神經癥、人格偏移、掩飾。表中采取兩級計分制,對每個條目的回答均為“是”和“否”,“是”記1分、“否”記0分,條目中不存在正確和錯誤,根據填寫問卷的國防生實際情況回答。本次測驗選取家族和既往史、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缺乏和應激源因子進行測試。
2.3 研究方法
采用團體測驗法,由專業心理學研究人員具體實施,統一指導語、方法和步驟,測驗時填寫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城鄉、年級、是否獨生子女等,不要求填寫姓名。所有測驗均采取自愿原則,經被試同意后進行。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2.4 統計學處理
用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 22統計軟件分析,主要進行t檢驗、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城市與農村國防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通過對城市、農村國防生的家族史、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應激源因子分進行T檢驗(表1),發現城市國防生的家族史、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應激源平均因子分均低于農村國防生;農村國防生的個性內向因子分顯著高于城市國防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8];其他因子分均無明顯差異。
對于農村國防生的個性內向因子分較城市國防生多,這可能與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有關。城市居民一般文化素質和家庭收入相對較高,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氣氛和家庭氛圍,為子女提供許多有利于交流的環境和較好的氛圍體驗。
3.2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國防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通過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國防生的家族史、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應激源因子分進行T檢驗(表2),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國防生的成長經歷、心理防御不良因子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國防生,而在個性內向、社會支持、應激源因子上低于非獨生子女國防生。另外,非獨生子女國防生的應激源因子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他因子分均無明顯差異。
對于非獨生子女國防生的應激源多于獨生子女,這可能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父母對獨生子女提供全身心的關注和教育,情感上給予很多溫暖、理解、信任和鼓勵。而非獨生子女的父母不能完全提供情感支持,甚至表現懲罰、拒絕、挑剔和否定的態度,導致子女缺乏情感穩定性、責任心和易激怒[9]。
3.3 影響國防生的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國防生國防生的焦慮、抑郁、精神病、心理健康分別與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社會支持、應激源的相關性,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中發現:焦慮、抑郁、心理健康均與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社會支持、應激源呈正相關,精神病僅與心理防御呈弱正相關。另外,焦慮與個性內向,抑郁與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因子與個性內向和社會支持呈中等正相關;焦慮和心理健康因子與心理防御不良呈高度正相關。
出現此現象原因文章認為: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學習、情感、人際交往和就業等諸多壓力或挫折時,便會產生如憤怒、哀傷、痛苦等負面情緒。而對于具有離群緘默的特質[10]的個性內向的人來說往往更容易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方式,從而容易產生焦慮,甚至引發心身疾病[11]。作為國防生,同時肩負著現代化軍隊建設的重任,工作和學習壓力比一般大學生更重,工作學習問題往往可轉變為應激事件,在面臨應激性事件時,個體易傾向于使用負面的心理防御機制進行調節(如自責、沉思、接受、災難化等),抑郁隨之產生[12]。個體的生存發展需要與社會建立各種聯系,社會支持是個體與社會產生的精神和物質關系。社會支持對應激具有緩沖作用,缺乏社會支持會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礙[13、14]。
3.4 影響國防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多因素分析
為消除混雜因素的影響,以國防生的焦慮、抑郁、精神病性和心理健康因子為因變量,以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城鄉、年級、是否獨生子女)、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和應激源作自變量,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分析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社會支持進入了多元回歸方程(表4)。從而說明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國防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 討論
為探討國防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文章以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某高校450名國防生作為研究組,采用《中國軍人心身健康量表》和《軍人心理疾病預測量表》對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進行t檢驗、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發現:
農村國防生的個性內向者顯著高于城市國防生,存在明顯的差異;國防生非獨生子女應激源因子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相關性分析顯示,國防生的焦慮與成長經歷、社會支持和應激源,抑郁與成長經歷、個性內向和應激源,精神病性和心理防御不良,心理健康因子與成長經歷和應激源呈低度正相關;焦慮與個性內向,抑郁與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因子與個性內向和社會支持呈中等正相關;焦慮和心理健康因子與心理防御不良呈高度正相關。經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個性內向、心理防御不良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國防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宋專茂.心理健康測量[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12-25.
Kathleen Ries Merikangas,Jian-ping He,Marcy Burstein.Lifetim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U.S.Adolescent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dolescent Supplement (NCS-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Volume 49 Number 10 October Ctober 2010:980-989.
唐冰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幾個問題及建議[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7):608.
鄭延芳,王虹.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6):3124-3126.
劉學敏,李曉東,王海民,等.國防生心理健康水平與人格應付方式的相關分析.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6,24(6):431-433.
張理義,過 偉,姚高峰,等.中國軍人身心健康量表的研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6):560-563.
涂德華,張理義,陶鳳燕.軍人心理疾病預測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檢驗.江蘇大學學報,2009,19(2):168-172.
Shek DT.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 Genet Psychol,2002,163:497-502.
Prinzie P,Swillen A,Maes B,et al.Parenting,family contexts,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youngsters with VCFS.Genet Couns,2004,15:141-157.
Eysenck HJ.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16 ,5 or 3? Criteria for taxonomic paradigm[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1,12:773-790.
李雯.醫學生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外醫療,2009,15:13-15.
胡紅星,庫木斯,伊其中.漢族與少數民族抑郁癥患者抑郁和自殺風險因素的分析.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醫學雜志,2011,20(6):531-534.
Tajalli P,Sobhi A,Ganbaripanah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social support on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