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巾煌
摘 要 無論從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還是從政府近年的政策關注點來說,都可看出數字創意產業是如今文創領域的發展核心點。文章借由數字創意產業的背景之下,以其細分領域中的影視行業為主,分別從深化影視創意內部領域改革、加快跨界融合進程、革新“內容為王”理念、開拓針對影視創意的新型服務業及聯合高校人才培養育人機制中,詳細探索影視創意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數字創意產業;影視創意;跨界融合;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6-0065-03
媒介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進程,以影視行業為例,在數字創意產業背景下已邁入了數字化發展與轉型的戰略時代。2016年底,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數字創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關鍵性地位,并指出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應該成為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1]。《規劃》進一步指出,提升創作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加快虛擬現實和互動影視等核心技術的創新發展,從而完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技術與服務標準體系,推動影視傳媒、移動終端等領域標準體系的應用;在內容上打造數字創意精品,提高數字創意內容產品原創水平,提升網絡視頻、在線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場價值,并加快出版發行、影視制作等行業數字化進程;最終推動數字文化創意和創新設計在各領域的應用,加快融合發展。
緊接著,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也首肯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其中,政府將從財稅金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國家政策入手,力求形成政策合力,與業界共同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2]。這里,我們主要想探究一下,大好的數字創意產業背景下影視創意的發展方向。
1 影視創意發展的現狀
我們知道,數字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數字技術為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含網絡文學、動漫、影視、游戲、創意設計、虛擬現實(VR)和在線教育七個細分領域[3]。在這7個細分領域中,影視的受眾最為廣泛,產業鏈爆發強勁;現在影視行業已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過渡期,分別從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等方面逐漸實現深度融合,為數字創意產業的其他領域提供了發展模式的參照范式;以網絡影視、網絡綜藝為主的互聯網影視也同樣繼續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除此之外,數字影視與游戲、VR和創意設計領域的產業鏈融合模式也應在重點建設的范圍內。目前,按照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指數的資料綜合顯示,總體上長三角處高速增長階段,珠三角發展穩定。具體而言,全國各地有些不同:北京在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綜合指數上居于榜首;上海市文化娛樂消費意愿較強,需求指數排名第一;廣東省產業營收能力旺盛,企業發展指數居于首位;江蘇省有政策和技術環境的大力支撐,企業數量和營收規模非常可觀。而西部地區起步較晚,發展相對較滯后。如,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在數字創意產業發展中,創意產業規模相對偏小,人才相對薄弱,產業聚集性相對較弱,重慶數字創意產業有待進一步深化改革。如今,重慶文化建設將受惠于中央、地方和文化自身優勢多重疊加的利好條件,進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在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下進行縱橫推進,并在《重慶市文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打造立體融合的現代傳播體系、實施媒體融合發展行動計劃、推進廣播影視全體系數字化等都為加快重慶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重慶數字影視行業相對于重慶數字出版行業在產業鏈規模和轉型驅動力上相對滯后,所以,影視行業在數字創意產業的背景之下,尤其是以西部地區為主,應加快數字產業的實踐探索步伐,深化細分領域的跨界融合發展。
2 影視創意的發展方向
在綜上所述的數字創意產業的現狀及政策背景之下,影視作為七大創意產業領域之一,有必要進行針對性的發展方向研究。本文期望從影視的內延意義與外延發展相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其具體的可發展研究方向。
2.1 深化數字影視創意的內部領域
影視創意的繼續發展必須首要完成對其內部領域的深化改革。我國數字影視創意的內部領域包括互聯網為主的主流視頻媒體、新媒體(兩微一端)為主的流媒體、院線為主的影視產業、數字創意為主的文化園區、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藝術類專業高校及創意孵化基地、技術實踐創新為主的創意生產制造商、自媒體平臺的原創影視群體等。明確影視創意的發展方向需要細致研究分析其各自內部領域的發展趨勢,如,目前區級以上的數字創意文化園區雖已建立,但還未深入至尋常百姓家,大部分消費者還未能主動至園區體驗有關數字影視所帶來的震撼效果,更不用說利用數字影視創意產品為自己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便利;又如以院線為主的影視產業雖近年票房尚佳,但與新媒體平臺的產品合作大多局限于影視作品的多級銷售渠道,而非從根本上建立起一種具備自有受眾依賴性的產業結構及產品形式。換句話說,院線若只滿足于僅提供電影作品的產品將無法更好地面對新媒體市場,電影院本身需成為一種有受眾依賴性及歡迎度的產品。
2.2 跨界融合的發展方向
以影視領域為核心點的數字創意產業跨界融合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指:數字影視行業與游戲、創意設計、虛擬現實(VR)及數字出版等產業跨界融合的實驗手段及實現方式。在借鑒國外數字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的表現基礎上,形成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的多媒體多平臺融合的可實現實驗設想;以西部重慶地區為例,可建設主要實驗參考基地,設計重慶數字影視創意的跨界融合發展戰略規劃。如,影視傳統文化產業鏈如何與數字化技術進行融合與創新、影視作品與虛擬現實(VR)進行結合擴展受眾體驗性、游戲設計與影視創意設計的形式融合探索、動漫+數字影視創意的業態創新、IP+影視漫游的精準聯動和數字出版與影視創意結合的可能性探索,等。目前已有跨界融合的數字創意產品,如,各主流視頻平臺的影視作品可轉為VR形式的觀影體驗,但據消費者反映,這種形式多為“噱頭”,VR的體驗效果極為一般。而可以深入體驗VR效果的產品多為專業性的游戲商家所生產,在影視作品上融合效果好且以低門檻準入的產品極少。作為受眾,能否暢想一種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所體驗的游戲型電影?這里要區別于如今的VR游戲。
2.3 “內容為王”理念將有待革新
內容為王的概念在新媒體文創領域已持續發酵,但不是僅局限于單單“提高內容質量”的偽命題。因為此概念早期被重視的原因在于新媒體發展初期,針對不同媒介平臺迅速崛起的文創渠道而帶來的信息泛濫,所以需要提高媒體內容的質量。但古往今來,提高媒體的內容質量本就是一塊驗金石,也是新媒體發展的基礎。在如今的數字創意產業背景下,“內容為王”應轉變為:原創內容的優質提升、平臺內容的信息高度提純、受眾市場的精準細分和為內容主動買單的付費習慣。以影視創意領域為例,無論是傳統影視制作部門、新媒體影視傳媒公司還是自媒體,在內容生產上,都必須展現出專業性的媒介素養和操守,建立品牌自信及權威可信度,從而尋求穩定性的發展戰略。值得一提的是,民間自媒體借助影視平臺不帶功利性的創意內容傳播往往會帶來可觀的效益、豐富消費市場。業界需要更多的對其內容受歡迎的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和借鑒。
2.4 基于影視創意產業的服務業探索
影視創意產業的服務業是一種針對影視創意制作商及影視消費者的服務業平臺,換句話說,作為第三方服務平臺,專門負責解決產品制作開發商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問題。這是一種連接產業生產與終端消費者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業,而優勢就是提供專業性的服務,上至影視開發商,下至普通消費者。現有的類似服務平臺有:QQ企業版、銷售物流企業(順豐速遞)和美團外賣等。而作為影視行業或者是文創領域,同樣也需要一種專業性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值得強調地是,這種服務平臺應為大型專業性企業提供一站式地文創服務,而非如今平類繁多的影視票務網和讀書軟件等。重點應該以消費者消費便捷性為根本,快速且精準地解決消費者的售后溝通,而非單一的產品鏈接平臺。
除此之外,培養用戶數字媒體的良性使用習慣和付費消費習慣也是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7億網民中,大部分還處于互聯網媒體的低端消費方式。而影視行業可結合數字化技術及數字化的服務方式,培養受眾的消費習慣。如,流媒體視頻影視付費習慣,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更新的影視服務方式。
2.5 與高校相結合的影視創意實踐手段
影視創意的改革與發展也需與高校緊密相結合的產學研實踐手段。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和“一帶一路”等政策大力支持下,結合數字影視領域,開展與高校相結合的創新創業的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加強數字影視創意產業的必要實踐手段之一。目前國內高校尤其是藝術類專業院系都在進行校企深度合作和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發展影視創意產業,無疑需要對相關藝術創意人才進行“輸入”與“輸出”。與高校隊伍相結合,可以從源頭上進行人才的培養,并將文創企業的項目內容引入校園或將師生引至企業,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局面。如,將學生投入至校企合作的影視傳媒企業,用學分轉換機制完成實踐課時的互換,從而給予一個真正培養創意技能的實驗
環境。
3 結束語
本文基于國家數字創意產業戰略規劃的大背景下,在七大數字創意領域中,著重思考數字影視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提出深化影視行業細分領域改革、實現多領域跨界融合、革新“內容為王”概念、擴展第三方服務平臺的產業鏈及加大高校產學研等基本問題上進行出謀獻策。不足的是,本文只停留于思考環節,希望可以進一步進行實踐性的實現
手段。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7號[EB/OL].[2016-11-2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content_5150090.htm.
[2]范周.文創發展的下一個風口:數字創意產業[EB/OL].[2017-07-03].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jj/2017-07-03/doc-ifyhrxsk1605698.shtml.
[3]張圣榮.《2016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報告》揭示: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空間巨大[J].華人時刊旬刊,2016(1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