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楊鈺星
【摘要】隨著互聯網應用在金融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金融APP已不僅僅是為傳統金融業收集整理信息,近些年來,各大商家開始發布自己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其中代表性的如“余額寶”、“XX貸”等。這些新興產品以其獨特優點,一經推出即廣受投資者青睞。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金融業的發展,尤其是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的金融機構。本文將以長城市銀行的角度,研究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于城市商業銀行的沖擊,并據此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城市商業銀行 策略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依托,減少了服務成本,市場覆蓋更為廣闊,同時依托互聯網的高效率,其產品的宣傳推廣較傳統方式更為快速有效。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將改變傳統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及服務對象。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互聯網金融具有綜合運營成本低、信息化程度高、潛在客戶群體廣闊、注重客戶體驗,對客戶黏性強、集中趨勢明顯等特點,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時間,擴大了金融服務的市場和邊界。
二、互聯網金融對城市銀行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第三方支付、眾籌等新融資方式給傳統銀行業的支付借貸等業務帶來不小的沖擊。在此,我們分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互聯網金融對城市商業銀行流動性影響
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嚴重以來于傳統貨幣,因此銀行的盈利能力和經營能力相對受限。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導致諸多產品被推出,吸引了許多客戶,形成巨大的競爭優勢,其在吸收存款,資金流轉方面相較傳統銀行業有更多優勢,因此銀行無法再大量獲取低成本資金存入,降低了銀行業的流動性。
(二)互聯網金融對城市商業銀行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的資金成本相對商業銀行要低得多,能夠提供更低價的支付和利息更低的貸款服務,使得城市商業銀行貸款客戶大大減少;互聯網依托自身優勢,在收集客戶的信用信息方面更為便利,因此業務范圍更大、不良貸款率相對更低,在信息不對稱方面有優勢。
三、城市商業銀行的網點轉型和發展策略
(一)優化銀行網點布局,建立合理的選址方案
近年來城市商業銀行經過擴張整合,發展迅速,至2016年,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已擁有133家,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比例也已突破11%。隨著城市商業銀行跨地區開設分行的限制放開,其網點擴張多為復制大型國有銀行網點布局模式,同質化現象明顯。為避免門可羅雀或供不應求的網點極端分布現象,針對銀行網點的數量和布局制定決策時,不僅要考慮當地ATM機的數量,還要綜合當地網上業務承載力。就長沙市來說,市級、區級以及社區級的商業中心分別為一二三級,其特點是單一并且較為集中。一二三級的商業中心分別是市級、區級以及社區級,主要有五一城市廣場、火車站等,五一城市廣場作為重要的市級商業中心,位于長沙市中心的最繁華地帶,對這一商業中心的銀行網點調整應該從其網點規模、配套設施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擴大其商業服務范圍。二是對區級的商業中心也要大力發展,區級商業中心網點如果配置不合理同樣會影響當地發展以及城市的整體規劃。目前商業銀行的規劃已經納入了長沙市的城市規劃中,所以商業銀行的網點布局如果不合理則會影響整個城市規劃的順利運行,因此,應該對大型的商業網點進行合理指導來合理地布局商業銀行。
(二)提升改造傳統物理網點
城市銀行應根據各自城市客戶群體的特點設立特色支行。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的網點沒有自己的特色,團隊建設仍有待加強。依據我國城市商業發展狀況,應以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建立自己的特色服務為出發點,科學制定網點布局戰略,積極利用互聯網智能化對傳統服務網點進行“瘦身”,將傳統業務化繁為簡,提高行政效率。
長沙銀行設立了環保支行,是中國首家以“環保”命名的銀行。節能環保項目在該行可享受優先貸款、適度放寬授信條件;反之“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及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投放則將嚴格控制。這種創新模式可以繼續推廣到其他領域,比如長沙正致力于打造國家創新創意中心,推進文化跨界融合,通過引入新業務模式與技術創新,實現服務升級及多網點問的業務配合。
長沙銀行宣布三年內要設立300家社區銀行,將零售金融和社區金融結合,呈現給社區居民更便捷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城市商業銀行在追求社區銀行網點數量的同時,還應注重社區銀行品牌的建設。長沙銀行可以創立具有湖南特色的社區銀行品牌來吸引社區人民同時方便向全省甚至全國推廣發展。
(三)發展移動支付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移動支付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活力和發展空間,多方資本快速涌入,支付主體多元化、交易方式多樣化等趨勢十分明顯,移動支付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銀行移動支付相對于其他移動支付方式最有利的競爭優勢則是它的安全性被大多數消費者所認同,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1525.80億筆,金額2419.20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485.78億筆,金額2075.09萬億元,筆數同比增長5.20%,金額同比下降0.47%。然而對于銀行業而言還需亟待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來應對其他支付機構的沖擊。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淪為存取款通道”和“支付脫媒”及由此帶來的客戶大量流失。為此,商業銀行應加快刷臉支付、二維碼支付、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代表未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通過前沿的科學技術來提升客戶體驗,贏得客戶流量。
參考文獻
[1]喻石,羅寧欣.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網點轉型探析——以長沙市商業銀行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5,36(4):56-59.
[2]張先章.城市商業銀行傳統網點轉型思路探討[J].文摘版:經濟管理,2015(9):250-251.
[3]杜娟.商業銀行逐鹿移動支付市場[J].中國信用卡,2014(6):21-25.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到湖南省大學生創新項目“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穩定性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實證檢驗”與長沙理工大學現代企業管理研究中心科研平臺的資助。
作者簡介:李愛民(1996-),男,廣西南寧人,長沙理工大學15級會計學(卓越班)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楊鈺星(1996-),男,湖南懷化人,長沙理工大學15級會計學(卓越班)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