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們抱持著不同世界觀、操持不同的話以及擁有不同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并存是當今世界一個客觀存在,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也無法回避,同時必然也要承受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沖擊和消解。如何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中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是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對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覺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多元文化 大學生 文化自覺
作者簡介:郭艷春,鞍山師范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23
多元文化一詞,顧名思義,有兩個重要的概念在其中。一為多元,另一個為文化。多元指的是尊重差異,讓各種不同的聲音、看法與價值觀得以展現。而文化一詞則意義廣泛,包括抱持不同世界觀、操持不同的語言以及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等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并存是當今世界一個客觀存在,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也無法回避。同時任何一個國家也必然要承受多元文化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沖擊和消解。而這一切,對于正處在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來說,又顯得格外重要。
文化自覺的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更是成為今天處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諧相處的一個信條。
大學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驕傲,我們國家和社會最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他們的文化自覺,在今天復興中華民族偉大歷史使命和實現中國夢的廣闊背景下尤其重關鍵。
以下的分析以對遼寧省部分高校大學生文化自覺現狀調查為例。
一、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覺現狀及分析
(一)歷史文化形態模糊
約有85.3%的大學生對國家和地方的歷史文化缺乏了解。
其一,對中國歷史和遼寧地域史模糊。許多人對此知之甚少,甚至認為,“與專業沒有直接聯系”、“實際作用不大”。
其二,國情省情意識淡薄。許多人認為家鄉的發展與自己的前途無關,未來的出路不在這里。但以此為前提,部分人對省內出現的社會問題卻興趣不減,部分同學存在一些模糊或片面認識。
其三,非主流的時尚觀念沖擊了文化認知興趣。頭腦的陣地如果缺失了正確的導向,不知將會滑向何處。大學生們推崇的不是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而是混跡于時尚圈中的所謂的大腕、明星,忘記了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愛和應有的責任。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應有的認同和自豪,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呈弱化的趨勢。錢穆先生指出,任何創新都是需要建立在了解歷史、了解傳統的基礎上:“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唯藉過去乃可以認識現在,亦惟對現在有真實之認識,乃能對現在有真實之改進。”也就是說,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正確認識現在,創造未來。
(二)偏離主流文化價值取向
約有65.5%的大學文化生偏離了主流價值觀。表現在:拜金享樂意識強烈。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傾向明顯,而國家和地方需要只是未來一種無奈的選擇;極端重視個人利益得失,拋棄集體主義原則和共同富裕理想目標。極端個人主義傾向持續上升,一些大學生先入為主排斥思想政治課,只關心涉及個人利益得失的領域;典型的實用主義,拒絕為地方建設服務和付出。每年我省現有本科院校45所、專科院校49所,優秀畢業生真正留或想在本省工作的所占比例就本科院校而言連續3年沒有超過50%;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危機,呈現明顯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的特點。
(三)信仰缺失和否認地域文化的存在
約有45.8%的大學生缺失社會信仰和地域文化認同。因為信仰折缺失導致社會文化問題在大學生意識中正能量解析纖弱,致使一些大學生在價值和信仰上的理性選擇存在多種標準,面對同一社會問題的結論多維,不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出明確的判斷,而是游離在邊緣地帶。這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是很危險的。
另一方面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建設脫節,致使大學生對地域文化認同情感淡薄,缺少對地方發展的關切,自私冷漠,事不關己,漠然處之。
(四)文化話語權及文化反思的缺失
一方面,在全球化進程中,伴隨著經濟和政治上的霸權而來的是文化上的霸權,西方國家壟斷著世界主流媒體,掌管著文化話語權,影響著當代大學生,造成了大學生價值心理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和多變。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大學生們更多地表現為茫然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在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價值享受和感知愉悅的同時,也使得大學生缺少對文化的反思,而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說,西方對中國的侵略掠奪,向來是兩種力量的同時施用,一邊是傳教士的“布道”,一邊是商人來華“貨通四海”。削弱落后國家的文化傳統,建立相對為優的思想知識權力,從而為經濟和軍事權力作開道先鋒,這樣的歷史離我們今天的生活一點也不遙遠。
二、當前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幾點建議
第一,立足國家文化建設高度, 研究大學生文化體與中華文化發展的關系。把高校文化建設與整體的文化環境有機統一起來,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工程頂層設計,加大資金和文化情感投入,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在頂層工程設計中,應按照宏觀的文化發展方略進行部署。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關心國家發展的大計,在現階段要多多關注“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老工業基地振興、科技創新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與時代發展潮流,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向而行,實現“中國夢,我的夢”的有機統一。
第二,立足地方文化建設高度,研究大學生文化體與地域文化環境的關系,進行具有各地地域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工程頂層設計,加大資金和地域文化情感投入,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引導他們關注自身發展與家鄉發展的關系,如東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鞍山鋼鐵公司的發展等一批曾經和正在為國家做著貢獻的一批老工業的改革和發展。真正把“中國夢,家鄉的夢、我的夢”有機統一起來。
第三,立足校園文化建設高度,研究大學生文化體與校園文化環境的關系,進行具有各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工程頂層設計,加大資金和地域文化情感投入,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引導他們關注自身與學校這個微觀而具體的環境發展的關系,關注自身的職業理想,人格的培育,社會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真正把“中國夢,學校的夢、我的夢”有機統一起來。中國夢的實現是基于每一個小我的夢實現的基礎之上的。每個人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就能為實現偉大的共同的中國夢增添一份前進的動力。
第四,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工程頂層設計中的四個具體建議。
1.在文化體系構架中,突出文化合力點研究,建立大學生文化鑒別能力培養體系,突出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主性這一重點。在這個工程設計中,在縱向上強調大環境支撐小環境建設,在橫向上要放寬眼界,立足基礎。文化自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各個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側重。
2.在文化構架核心價值體系培育中,注重文化互動方法及環境建設研究,重視文化批判價值,提高文化反省能力提高文化反思能力,以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為目的。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培育至關重要,關鍵是方法體系的建立。而這種體系的建立不能脫離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
3.在文化工程建設進程中,必須重視直面問題教育機制建設,加強文化觀念創新、科學運用文化創新理論、有效推進文化形式創新、高效運用文化創新技術,以實現大學生文化自強為根本目的。在社會文化歷程中,無論個人還是群體,都是在比較中確立自我,從而更好地生存在這個充滿競爭也充滿感動的世界。
當代大學生是有主見的一代,主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和方式,渴望了解國家,渴望廣泛的社會參與和政治參與,也渴望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們注重公平,渴望被認可。對此,我們應該正面回應這種合理的訴求。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文化環境中教給他們一個科學的認識方法和比較方法。在世界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一個能適應未來挑戰的優秀大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本土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有獨立的思考,才能有與世界上不同文化平等對話的勇氣和底氣,才能夠真正具有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懷。大學生充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使命,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根基。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納”——文化價值再思考之二.讀書.1997(10).
[2]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思想戰線.2004(2) .
[3]湯一介.已經過時的“西方中心論” ——評杭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哲學研究.1994(3).
[4]范周、儲鈺琦.試論以“文化自覺”意識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