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但在現今語文閱讀教學中卻忽略了對“說”能力的培養。認識到學生“說”的重要性,在《守株待兔》一課多次的磨課中實踐和思考如何巧妙地幫扶學生,培養他們“說”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說故事;“幫扶”策略
緣起:一節失敗的試教課
2006年3月筆者接到學校安排的任務,作為太炎小學代表參加杭州市小管會語文優質課的評比。接到任務后,筆者最后選定了《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守株待兔》一課。第一次試教課雖熱熱鬧鬧,卻沒有實質的學習成果,針對學校磨課團隊提出的意見,筆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初次試教《守株待兔》表象熱熱鬧鬧,實則一無所獲
【案例】
一、談話導入,觀圖解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看了這個題目之后,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1)誰在守株待兔?
(2)他為什么要守株待兔?
(3)他是怎么等的?
(4)結果怎樣?
2.師:現在就請小朋友們自己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用多種方法檢查生字詞的情況:指名生帶讀、走迷宮游戲讀、青蛙跳傘識字游戲等等。
4.讀過課文后,理解題目“守株待兔”每個字的意思,大概了解寓言的主要內容。
三、圖文結合,理解故事
1.師:種田人怎么會想到去守株待兔呢?你能不能找一個很關鍵的字來說明這只野兔撞死在樹樁上的原因?是哪個字呢?(竄)
2.體會“竄”,讀好句子“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撞在樹樁上,死了”。
3.師:這一切的發生讓你感覺怎么樣?(巧)
4.師:種田人看到這一切,他是怎么想的?把種田人的想法用括號括起來,然后反復地讀一讀。
5.師:種田人是這樣想的,那是怎么樣做的呢?理解“整體”,讀好種田人做法的句子。
四、拓展升華,書寫指導
1.師:故事講完了,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想說的呢?你可以趕緊對種田人說一說,勸一勸他,也可以說一說通過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學習書寫“此”和“丟”兩個生字。
3.你能說一說《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嗎?
從設計的過程看,整節課結構完整,對生字學習也花了力氣,用了各種形式訓練孩子識字。在細學的階段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故事的內容和主旨,也能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看似這是一節不錯的課。但事實上,這堂課中學生讀的氛圍活躍熱鬧,到了最后拓展課文主旨環節,孩子們對種田人批評滿滿,也點出了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墒钦嬲阶尯⒆诱f一說整個故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被難住了,幾個優秀的孩子也是無頭緒地說了幾句,無法串聯成一個有趣的故事。
【反思】
課后結合學校磨課團隊給我的意見,筆者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一課是否有一得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老師并不是教語文課文,而是借助語文課文培養語文素質。每篇課文各有各的訓練點,而這篇課文在課后要求中就提出了“自己說一說故事”的要求,所以《守株待兔》一課訓練的語文素質就是“說”。而反觀我整節課,花了30分鐘的時間讀故事,理解故事,升華主旨,卻只花了2分鐘的時間意圖讓孩子說出故事。孩子心中雖然知道故事的大概內容,但是一下子將要求提高到自己能說出來,他們感覺到如同攀上山峰摘果子一樣困難。所以在課堂上能舉起手來說故事的寥寥無幾,能把故事說清楚,說得有意思的孩子更是沒有了。
二、“說不出”的原因
為什么孩子們無法達到我預設的“說出故事”的目標?不是孩子不能干,而是我的目標設置太高,或者說是我沒有將這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二年級孩子本就還在寫話的初級階段,心急的我希望孩子們一下子就能出口成好故事,這就如同讓孩子去摘大樹上的蘋果,孩子們拼命蹦奮力跳都無法夠到,這個蘋果對孩子們來說也立刻失去了吸引力。在試教課中我雖有讓孩子抓重點字詞感悟故事,讀好句子。所以孩子對故事還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要提升到“表達”的高度還需要分步訓練。
三、“幫”的時機和方法
“說”故事是較高的能力要求的語文素質,它要求故事在孩子心中內化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試教課的課堂中,筆者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幫助他們通過與農夫的對話促進他們思考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這一切的“幫”都只停留在幫助孩子內化故事,并沒有幫助他們學習表述。孩子的語言本就是基于模仿的,在試教課中我有沒有呈現讓孩子模仿的學習榜樣?沒有!我有沒有讓孩子知道怎樣才是“說故事”?僅僅是背出故事?僅僅是把故事概括出來?都沒有!所以在這節課中筆者錯失了許多該“幫”他們的時機,也并沒有設計較好地幫助他們說的方法。孩子面對“說”手足無措,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審視:寓言教學中較普遍的現象
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青年教師追求好的課堂氛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歌曲、繪畫等的引入,顯得課堂活動豐富多彩,孩子們積極性高漲;有些青年教師認為只要是閱讀課,就要將讀置于目標的高頂,你讀、我讀、他讀、小組讀、合作讀、表演讀,課堂上從頭讀到尾,孩子們有些讀得興奮,亂了紀律,有些則讀得哈欠連天。閱讀教學常常變成了信息提取課、表演課、朗讀課、師生對話課。
例如,一位年輕老師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用圖片和文字結合的連環畫形式引導孩子讀故事,理解故事,同時進行隨文識字。在各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后,40分鐘已經過去了一大半,接著該老師進行了寫字教學。粗看這一節課,識字寫字的目標都完成了,但細思之下我們也發現學生沒有進行“說話”訓練,實際上該文本是非常利于訓練孩子說的能力的。這樣的課堂非常多,甚至已經成為現在語文教學的常態,但這是畸形的常態,孩子們該獲得的語文素質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鍛煉。
再教《守株待兔》,多次幫扶培養“說”的語文素質
帶著對如何幫扶孩子達成“說故事”的目標,筆者再一次試教了《守株待兔》。教學過程如下:
一、談話導入
1.了解寓言,讀準題目,說好開場白。
2.說題目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檢查生字和句子。
(1)撞 樹樁
(2)又肥又大 樂滋滋
(3)從此 鋤頭
三、細讀課文
1.抓住竄的特點,讀好句子“古時候有個種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
2.師引導學生說一說開頭,提醒可用上“從前、很久很久以前”等詞語,還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增加講故事的韻味。
3.找出種田人的想法和做法,抓“整體”體會種田人的愚蠢,讀好想法和做法的句子。能借助圖片把種田人的想法和做法說出來。
4.說說故事的結尾和故事的道理。
四、能力拓展
故事接龍游戲。
【反思】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都很重要。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讀也是聽,是用眼睛聽;寫也是說,是用筆來說?!蔽覀兘洺S贸烧Z“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等形容人很會說話,這就說明了“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說”的能力在實際生活、學習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這樣的觀點:“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蹦敲匆胱尯⒆訌睦斫獾膶哟我幌伦优试降健氨磉_”的高峰,那么老師適時且巧妙的“幫扶”就顯得至關重要!那么就應該分割文本,先局部后整體;以讀奠基,多形式接觸文本;添磚加瓦,說出故事的味道;循序漸進,“合作”到“個人秀”。
一、分割文本,先局部后整體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囫圇吞棗”只會導致“消化不良”。一下子讓孩子說整個故事,這個目標難達成,那么老師就應幫助孩子把文本進行合理的分割,一小塊一小塊地說清楚,才能達成說整篇的終極目標。那么文本的分割規律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可以是以起因、經過、結果的事情發展順序,也可以以時間順序等邏輯順序分割文本。像《守株待兔》《揠苗助長》事件類文章則可以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來分割文本,讓孩子分三塊內容先說清楚,最后再合起來說。而像《扁鵲治病》《紀昌學射》等則可以使用時間順序對文本進行一定的分割,讓孩子分塊練習說。
二、以讀奠基,多形式讀文本
說故事本就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才能達成,對于經過這一大塊的內容,本就只在初讀階段讀了一遍,文本都還不一定熟悉,何談理解?“說”出經過更是成了空中樓閣。所以“讀”是“說”的基礎,“說”是“讀”的繼續。要想使學生把潛在的語言或某一事物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就必須在頭腦中積存豐富的詞匯和語言。那么詞匯和語言的來源得靠讀書。因而教學中的“讀”是促“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為了達到“說”的目的,教師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多讀,反復讀,不厭其煩。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激發興趣、誘發求知欲,每一遍讀都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去讀。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多讀,讀有所得,并讓學生說說。
這是筆者第二次試教《守株待兔》的片段:
1.師:農夫看到這一切,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只又白又大的野兔。于是,他有了一個想法,他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來把書拿起來將123頁上種田人的想法用“____”畫起來,種田人的做法用波浪線畫起來。然后反復地讀一讀。
2.全班交流反饋,指名明確“想法”和“做法”的句子。
3.師:孩子們,咱們一起來讀讀種田人的想法吧?。R讀想法—指名讀想法—看看圖中種田人的動作,誰能加上動作來說一說,指名2人,齊表演)
4.師:你覺得他的想法怎么樣?
生:愚蠢。因為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很偶然的事情(教師板書“偶然”)。
5.師:種田人的想法很愚蠢,那他的做法呢?咱們先來讀一讀。生齊讀做法。
6.師:這里有個“整天”,誰能來說說整天是什么意思呀?
生:整天說明每天。
生:整天說明時間很長,是從早到晚的。
7.師進行語言補白:早上六點,別的農夫扛著鋤頭出門干活,可是這個種田人卻?中午十二點,別的農夫干活干得累了正吃飯休息,可是這個種田人還在?傍晚五點,農夫們扛著成果回家休息,可是這個種田人還在?晚上九點,別人已經進入夢鄉,可是這個種田人還在?總結:就是這樣從早到晚、每時每刻地守著樹樁。
8.師: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個種田人愚蠢的做法。(齊讀句子,讀好整天)
9.你能看著圖來說一說這個傻種田人的做法嗎?提供(從此丟下鋤頭 整天坐)等詞語,引導加上動作。自由說—指名說—說給同桌聽。
經過以上處理,孩子們在筆者設計下將課文的二、三、四三個段落以默讀、朗讀、情感讀的方式讀了4遍,在這樣的朗讀基礎上,再給孩子們提供幾個關鍵詞他們就能輕輕松松地將故事的經過說得清清楚楚的了!
三、添磚加瓦,說出故事的味道
有條理、完整地說,這只是達到了“說”最基本的目標,但故事是有趣生動的,這就要求故事講得吸引人。怎么樣讓孩子們說的故事“吸引人”?這不僅要求孩子能帶上豐富的表情和動作配合故事的講述,有時候還需要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時則需要加上一些變化豐富的修飾詞,而在一些文本空白處則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進去。
這是筆者第三次試教《守株待兔》的片段:
師:孩子們,這只兔子撞死的原因哪一段寫了?哪個字能概括其死因?
生:課文第一段。
生2:因為兔子是“竄”出來的。
師:是呀,就是因為這只兔子忽然從樹林里“竄”出來,才會撞死。“竄”這個字給你什么感覺???
生:速度快,很突然。
師:那咱們就讀出竄的快。指名2生朗讀句子“古時候有個種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
師:就是這樣快,不知怎么的。
生:接讀“它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
師:一只野兔剛好從樹林里竄出來,剛好撞在樹樁上,剛好死了,剛好被這個種田人看到,故事發生的這一切讓你覺得?
生:好神奇。
生:好巧。
師:講到這兒,咱們就來講一講這個很巧的開頭吧!王老師給你們個建議。咱們講故事時可以說“古時候”也可以說“從前、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古代”,另外你要是能配上動作和表情,那就更好啦!講的時候你可以用上這4個詞。(PPT展示:忽然 竄出來 撞 樹樁)王老師忍不住也想先來講講故事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農夫去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死了,這可真是太巧了”,請你自己試著學我的樣子說一說好嗎?
(師引導加上剛好,以及動作)——指名說(引導加上自己的想法:這只兔子真是太傻了;這可真是巧??!這可真奇怪?。。?/p>
生互相說給同桌聽一聽。
課堂上學生有了模仿的范本,在自己訓練的時候模仿著老師的樣子說,有幾個能干的孩子還進行了改進。全班交流時,一個個踴躍講故事,我看著心里竊喜!
四、循序漸進,“合作”到“個人秀”
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孩子分塊會說了,要想連起來把故事說好,也需要老師給幾個幫扶的臺階。筆者認為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跟老師學,同學之間互相學也是非常好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可以讓孩子四人小組合作,接著提升到同桌合作,最后一人完成獨秀。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幫助孩子減小了“說”的難度。
以下是筆者第四次教學《守株待兔》的片段:
師:小家伙們,接下來我們連起來講講故事吧!看,王老師提供了四幅圖片,四人小組每人選擇一幅,選擇第一幅的小朋友要加上開場白,選擇最后一幅的小朋友要說一說故事的道理。但我想故事大王一定是那些用上表情和動作來講故事的孩子啦!能干的你如果能不看圖,那就更棒啦!
選擇準備較充分的一組上臺展示。
師:你們這么厲害,王老師要提高要求,同桌兩人合作,每個人可得說兩幅圖,兩人配合說完整個故事。
選一組同桌進行展示。
師:看看我們班有沒有講故事大王能一個人連起來說四幅圖,把整個故事說完整。這樣一個步步遞進的練習口語表達能力的過程不僅降低了難度,給了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訓練機會,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自己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他們能感受到:能力就是這樣慢慢培養的,每個人都是從不會到會的。
思考:如何落實在教材中培養學生“說”的素養這一理念。
2016年5月這節課在富陽實驗小學上完后獲得在場所有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獲得杭州市小管會語文優質課一等獎的好成績。此次磨課給了筆者非常多的思考:恰當的幫扶,學生才能有能力的大提升,每節課上學生有能力的提升,這才是扎實高效的課堂??墒枪P者也開始思考,怎樣的閱讀教材適合學生讀,怎樣的閱讀教材適合培養學生說呢?材料如何解讀和處理能讓“讀”和“說”相得益彰呢?
為了這,我在思考,我在實踐!
參考文獻:
[1]高翔.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說”的能力[J].小學時代:教師,2010(7):48.
[2]伍詠梅.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2):75.
[3]孔令法.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說話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36):191.
[4]周啟平.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說話能力[J].教育界,2011(1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