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姝榮
摘 要:數學是小學學習過程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不同于語文學科的文字眾多,數學主要用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想。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是需要教師將道德教育融入其中的。數學從來不是與德育區別開來的學科,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
關鍵詞:德育;數學課堂;方法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德育的重要性
當代教育早已經把德育工作放在了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位置,德育工作的開展不僅是家長的責任,更是每一位任課教師的重要職責。數學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只有不斷地加強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的德育教學,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德育工作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需要與各門學科的教學進行密切的配合。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更好地進行德育工作呢?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提出了幾點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德育教學的方法。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德育的方法
1.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點,點明在當代的意義
很多數學教師非常精通數學知識的講解,但是對于如何在課堂上開展德育工作都感到非常的困惑:數學主要講述邏輯和數字,不同于語文教學,根本沒有辦法開展實際的德育工作。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數學中有許多關于成功人士的小故事,如華羅庚、陳景潤、祖沖之,等等,這些優秀的數學家都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他們都有著非常多的優點,如努力鉆研,不怕困難。在技術如此落后的古代,祖沖之都能計算出比較精確的圓周率,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這些優秀的數學家都足以激發小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懷,激發他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埋下熱愛祖國的種子,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懂得只有堅持不懈,努力奮斗,才有如此輝煌的民族歷史,遇到困難無需害怕。
2.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德育
數學教學不是單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利用教材中的知識點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學。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認識更大的數》這一章節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提問:中國的國土面積約是960萬平方千米,領海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我國的國土面積是非常大的,處于世界第三位。那么這樣巨大的數字應該怎樣正確地讀和寫出來呢?在教學中融入國土面積的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到我國擁有非常遼闊的土地資源,從小開始認識國家的基本知識,有助于激發愛國情感。在學習《元角分與小數》時,教師要教育學生從小愛護人民幣,因為這是國家的象征。在學習《時分秒》的時候進行時間教育,教師可以借助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教導學生珍惜時間,遵守朋友之間的時間約定,不要耽誤自己以及別人的時間。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教師應該不斷指導小學生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物體的形狀以及大小,對它們的構造進行思考,不斷提出自己的疑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數學的一些應用題中提到了植樹造林,教師應該利用應用題的假設提醒同學們應該愛護環境,保護樹木。數學知識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德育內容,教師只要多加挖掘,用心告知學生,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解釋其中的重要意義,學生自然能夠明白其中的深意。數學教學過程是德育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教師務必把握好其中的重要意義,才能不斷開展德育工作。
3.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學生直至大學畢業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很多學生會覺得學習效果不是特別理想。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有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的,很多學習的習慣是可以進行良好的遷移的。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需要不斷地進行訓練來促進基本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通過嚴格的訓練就能幫助學生養成對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的態度,這樣他們就會努力做好每一件小的事情,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完成做大事情的積累。例如,在解決一些應用題時,教師需要在旁邊加以提點,要求學生認真審題,一邊審題一邊思考,可以先算出什么,后算出什么;是否可以根據問題進行簡單的計算或者根據條件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一旦發生錯誤,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杜絕這類錯誤的再次發生。同時要求學生正確地書寫小數點、單位,規范解題步驟,等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要知道這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數學教學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并不簡單,但這也是需要教師加以用心挖掘的地方。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所以教師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嘗試兩者的結合。希望在各位數學教師的正確領導之下,小學數學課堂能夠成為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在實際教學生活中,不斷地滲透德育內容,講究一定的德育方法,相信我們的德育工作將會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1]胡艷艷.讓德育之花在數學課堂上盛開[J].小學數學,2017.
[2]王藝.如何在小學課堂上實施德育[J].德育方法,201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