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堂
摘 要: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存在著密切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提高數學教學效果起著積極作用。對小學數學貼近生活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實施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探討,期望對構建起高效數學課堂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貼近生活;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貼近生活的重要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是一門邏輯性和推理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生只具備形象直觀思維能力,這使得數學教學與數學學習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導致部分小學生認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并且難度較大。而在數學教學中引入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進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與此同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還能夠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思維和創新思維自主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二、小學數學貼近生活的教學策略
1.融入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往往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而設置例題,部分例題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嚴重脫離,難以激發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為了緩解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促使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建立起緊密聯系,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內容時,為貼近生活,教師可以拋開教材中的例題,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創設如下問題情境:在月末時,小華的父親和舅舅領到這個月的薪水,然后兩個人決定一起去超市購物,這時小華的父親要買一雙皮鞋,售價199元,他身上有324元,小華的舅舅想要一件外套,售價398元,他身上有466元,問,小華的父親和舅舅應該如何付錢?怎樣付得更快。通過這個例題,可以將教材中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并且更貼合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
2.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所以教師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律,降低數學學習難度,并且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如,在講解有關加減混合運算的內容時,為使學生能夠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可結合教材,給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即“走了多遠”。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向學生說明規則:起點向右為加法,向左為減法,并讓學生自己說出方向和步數,小華說,我先向右走6步,然后向左走3步,接著再向右走7步,此時小華與起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小麗說,我先向右走9步,然后向左走5步,接著再向右走7步,此時小麗與起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通過這個與生活相貼近的問題情境,可以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課堂氛圍也隨之變得異常活躍,教師則可引導寫出相應的加減法算式,并據此推導出加減法混合運算的法則,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3.組織貼近生活的課外活動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教師應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教師講授完“組合圖形的面積”后,可讓學生扮演設計師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構想對校園進行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計算用地面積;又如,當教師講完與長方體有關的知識后,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任務:同學們回到家中后,對房間的長寬高進行測量,計算出每平方米所需的涂料用量,如果需要對整個房間進行全面粉刷,共計需要使用多少涂料,根據市面上涂料的價格,計算出具體的費用。通過上述任務的布置,能夠讓學生從課堂邁入社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在體現數學價值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教學目標引入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組織開展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實現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降低學習難度,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欲,不斷提高數學教學效果,保證數學教學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陳亮.基于小學數學生活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分析[J].小學生(中旬刊),2018(1):32-33.
[2]李琴.應用題,連接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淺見[J].考試周刊,2017(12):121-122.
[3]龐秀茹.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12):98-9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