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偉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學校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教學的有效性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就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教師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科學;有效性;生活化
一、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生活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連接
生活中的有關內容能夠運用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同時教學當中的有關內容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這就向我們展示了生活和教學之間的聯系。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積極地融入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例如:教師在教學《我們周圍的空氣》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處處是空氣,沒有了空氣我們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空氣有什么樣的特征。”學生積極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空氣是無色無味的。”還有的學生說:“我們在生活中是看不到它的。”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老師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所以人們對空氣的認識比較晚,17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成分的物質,18世紀才認識到空氣的復雜性。”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污染了空氣嗎?”學生積極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汽車尾氣污染了空氣。”還有的學生說:“我們燒煤產生的氣體也會影響空氣。”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大家說得都很好,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改造燃料結構,安裝凈化裝置”,這樣學生對我們生活中的空氣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空氣進行回想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這樣能夠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內容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增加實驗展示,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的問題,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能力,還會使學生不能有效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增加實驗展示的有關內容,這樣不僅能夠創新教學方法,還能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教學《水和食用油的比較》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下這個聲音。”這時教師將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個杯子當中,學生一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個聲音是特別清脆的”,教師又將油倒入另一個杯子當中,并對學生說“這個聲音有什么特點呢?”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是特別厚重的聲音”。教師開始第二步實驗操作,將水倒在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中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杯中水,然后說一說杯中的水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積極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回答“杯子中的水是透明的”,教師接著提問“那同學們看一下杯子中的油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回答“是黃色的”。教師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小杯水和一小杯油,并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用鼻子聞一聞杯子中的水和油,對比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的氣味”,學生積極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然后學生二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杯子中的水是沒有氣味,而油是有氣味的”,這樣學生在對比實驗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水和油的認識。
三、充分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這樣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學《我們關心的天氣》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分組,分別為一組和二組,然后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云和雨的有關內容進行討論”,一組學生就云的形狀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云是變化的,有的時候像魚鱗一樣”,還有的學生說“有的時候我們看到天空中的云是一層層的”,二組學生就雨量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我們一般都是用雨量筒對雨量進行測量”,還有的學生說“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會聽到‘泥鰍到,風雨到和‘螞蟻搬家天將雨等諺語”。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云和雨的認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這樣能夠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當中。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生活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連接,增加實驗展示,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教學內容和充分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方式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祥云,魏萍,田文寵,等.國外中小學規模作用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4(4):76-80.
[2]田育豐.新技術及新工藝對建筑外裝飾工程的影響[J].大科技,2016(11):301-30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