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應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改革。文章基于跨境電商時代背景,分析了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問題,并提出了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對策: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做到“精準育人”;根據崗位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做到“課崗對接”;根據職業標準修改課程標準,做到“精準銜接”;基于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做到“精準對接”。
[關鍵詞]精準對接 精準育人 課程體系 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 跨境電商
[作者簡介]鐘飛燕(1981- ),女,廣東汕頭人,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外語外貿學院,講師、經濟師,碩士。(廣東 廣州 510925)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廣東省高職教育質量工程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國際貿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開發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外貿跟單課程改革為例”(項目編號:GDJG2015156)和2016年度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教科研重點課題“基于工作過程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以國貿專業課程《外貿跟單實務》改革為例”(項目編號:Z20160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2-0105-05
一、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背景分析
近年來,廣東省教育廳出臺了《廣東省職業教育條例》,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工作,完善“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臺。而學校要做到“精準對接、精準育人”,就需主動與行業企業合作,推進校企協同育人,聯合行業企業共同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按照企業需求和崗位要求推進課程改革,把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課程體系和崗位要求、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教學順序與工作過程銜接起來。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互聯網+跨境電商”已經成為跨時代新型的國際貿易方式。當前,中國制造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跨境電商已成為拓寬國際市場和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持續增強。然而在跨境電商快速發展之際,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卻出現嚴重滯后現象,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為了精準對接行業企業,實現精準育人,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應與時俱進,積極進行改革。
二、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問題分析
1.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符。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比較單一,人才培養方向還是以面向傳統外貿企業為主,人才培養目標仍是以培養外貿跟單員、外貿單證員和外貿業務員等傳統外貿崗位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為主。然而,隨著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社會對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2016年,阿里研究院聯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人才研究報告》中表明:從事跨境電商行業的畢業生主要來自于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以及國際商務等專業。而對于企業而言,在選擇跨境電商人才時更多傾向于國際貿易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其中,選擇國際貿易專業的占70.1%,選擇電子商務專業的占59.9%。跨境電子商務屬于交叉性學科,雖然同時具備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的特點,但是發展的核心仍是國際貿易,只是隨著行業發展需求,融入了電子商務的內容。因此,相對電子商務專業而言,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更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但是調研結果表明,許多企業表示招不到完全符合崗位需求的跨境電商人才。當前,企業需要的是兼備“外貿技能+英語技能+跨境電商技能+計算機技能”的專業人才。
可見,具備跨境電商操作技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嚴重稀缺。目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不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社會的需求,這已成為制約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和外貿產業轉型的最關鍵問題。
2.課程體系與崗位要求不對接。目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課程體系設置以學科為中心,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安排不合理,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缺乏對相應職業崗位要求的技能訓練;二是專業課程安排順序不合理,先修課程與后修課程缺乏一定的邏輯關系,甚至先后順序顛倒錯亂,尤其是未能根據外貿崗位工作流程合理安排課程先后順序;三是專業課程內容存在重復現象,相似課程未能進行適當的整合與重組。
隨著跨境電商風靡全球,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除了需具備傳統的外貿專業知識外,還需掌握跨境電商平臺操作與網絡營銷等相關技能。然而不少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仍以國際貿易實務、進出口業務操作、外貿單證實務、外貿跟單實務、外貿英語函電等傳統專業課程為主,缺乏跨境電商實操專業課程。
3.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不銜接。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而職業標準屬于工作標準,是對工作的責任、權利、范圍、質量、程序、效果及檢查方法和考核辦法所制定的標準,一般包括部門工作標準和崗位(個人)工作標準。只有制定與職業標準“精準對接”的課程標準,才能使教學改革更加符合職業崗位需求,并促使教師根據職業能力目標確定課程目標,根據職業工作內容選擇教學內容,根據工作內容的重要性與考核比重來確定課程的學時分配與考核方案等。然而,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在制定課程標準時并非依據職業標準,而是依據教材或自己的教學經驗。同一門課程,不同教師制定的課程標準往往不一樣,難以真正實現課程標準化,更談不上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精準銜接”了。
4.教學順序與工作過程不對應。目前,許多國際貿易專業教師在安排專業課程教學順序時,主要還是依據教材章節順序,注重學科的體系化和知識的系統化,卻忽略了與其相關的工作崗位的流程。這種與實際工作過程不相符合的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在學完課程之后對有關崗位的工作過程仍不了解。
三、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對策分析
1.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做到“精準育人”。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力量,校企聯合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形勢和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積極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共建校企一體化課程,使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做到“精準育人”。例如,引進企業兼職教師,專兼職教師共同組織課堂教學、開展實習實訓。
我校國際貿易專業結合社會對跨境電商創新型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加了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方向,并將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適應外貿產業轉型與升級需要,具有良好的崗位能力、職業素養、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素質,掌握經濟學、外貿英語口語、外貿英語函電、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專業知識和跨境電商平臺操作、進出口業務操作、外貿跟單操作、外貿單證操作等技術技能,面向外貿或相關領域的 “懂外貿、精電商、會英語、敢創新、善談判、能創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
2.根據崗位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做到“課崗對接”。高職院校應主動與企業合作,按照企業崗位要求和外貿業務流程順序進行課程設置,優化和重構課程體系,讓課程內容精準對接主流企業的發展需求,做到“課崗對接”。
在優化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首先,對相關行業企業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崗位分析。基于工作過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關聯性與先后順序,并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與課程之間的對應關系,合理安排課程體系中所對應課程的先后順序和教學內容。其次,剖析企業對有關崗位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要求,將職業崗位需求轉化為人才培養目標。最后,根據職業崗位要求和工作標準確定專業教學標準,從而進一步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形成“社會需求與培養目標、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工作內容與教學內容、工作標準與教學標準”相結合的“課崗對接”的課程體系。
我校國際貿易專業圍繞外貿行業職業崗位(群)能力,參考職業資格標準,根據外貿業務工作過程,通過“企業崗位調研→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技能與素質分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優化課程體系”的技術路線(見圖1),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系統設計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必備的知識平臺,優化并重構“課崗對接”的新型課程體系。
筆者對外貿行業有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剖析,從中提煉出11個外貿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結合有關職業需求和崗位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優化設置,從而建立了國際貿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崗對接”的課程體系(如表所示)。在課程設置中,根據跨境電商行業發展需要,新增“網絡營銷”“跨境電商平臺操作”“創新創業教育”等相關課程,用來替換以往的“會計學基礎”“管理學基礎”“企業經營管理沙盤實訓”等與專業緊密度不大的課程。
3.根據職業標準修改課程標準,做到“精準銜接”。職業標準是職業教育制定專業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專業課程標準應根據職業標準進行修改完善,從而促進高職教育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所掌握的職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相適應。
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包括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個部分。職業概況主要包括職業名稱、定義、等級、環境條件、能力特征、培訓要求和鑒定要求等。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職業道德和基礎知識。其中,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本職工作需具備的基本觀念意識和品行要求;基礎知識是指本職業各等級從業人員需具備的通用基礎知識。工作要求主要包括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知識要求。比重表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和技能兩個比重表(見圖2)。
為使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精準銜接”,首先要充分了解每門課程所對應的職業標準,并依據職業標準相應地修改課程標準。鼓勵產業、行業、企業參與到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制定當中,把教學實訓和生產實踐、師生和師徒、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統一起來,從而提高高職教育“精準對接,精準育人”的水平。
專業教師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應注意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的有效銜接。例如,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概述”應依據職業標準中的“職業概況”進行歸納概括;課程標準中的“素質目標”“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要分別與職業標準中的“職業道德”“技能要求”和“知識要求”相對應;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項目”要與職業標準中的“職業功能”相吻合;課程標準中的“學時分配”與“考核方案”可以參考職業標準中的“比重表”進行設置(見109頁圖3)。
4.基于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做到“精準對接”。為了合理安排課程的教學順序,我們需要對該課程所對應的職業崗位工作流程進行分析,并基于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本文以“外貿跟單實務”課程為例,首先分析該課程所對應的跟單崗位的工作過程,然后根據跟單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通過對外貿行業和崗位的分析,基于工作過程,將外貿業務基本流程歸納如下:建立業務關系—交易磋商—簽訂合同—選擇生產企業和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備貨—商檢—出貨—投保—報關—運輸—交單議付—出口結匯—退稅(見109頁圖4)。
從109頁圖5可見,跟單員是從簽訂合同之后,開始對合同或者訂單進行跟蹤與操作。以出口跟單為例,我們根據出口跟單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接單審單操作—選擇生產企業跟單—原材料采購跟單—生產進度與品質跟單—產品包裝跟單—貨物出境跟單—客戶管理跟單。基于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能讓學生清楚該項工作的基本流程與操作程序,這對學生今后從事跨境電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四、小結
在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此,高職院校應緊密聯系行業企業,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根據崗位要求優化課程體系,根據職業標準修改課程標準,基于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順序,真正做到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畢業即可上崗”的理想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使所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蔣和平.地方院校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6(3).
[2]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放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3]陳宇,李志勇.校企一體、課崗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以中鐵十三局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4(8).
[4]高壽華.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探析[J].職教通訊,2016(11).
[5]黃珊珊,王會來,劉松年.基于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6]鐘飛燕.高職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問題與改革思路[J].中國校園導刊,2010(12).
[7]鐘飛燕.《外貿跟單實務》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開發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