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德民
摘要: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的那樣,屬于社會意識的群眾文化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應,但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或阻礙的能動作用。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社會現象,要把群眾文化放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去考察。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群眾文化表現出了不同的特性。
關鍵詞:群眾文化;傳承性;主體性;民間性;通俗性
認清群眾文化在新形勢下表現出的新特性,對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在當代,群眾文化主要表現出以下特性。
一、群眾文化的傳承性
群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現象,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我國的群眾文化在我國社會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但無論在何種社會背景下,我國的群眾文化都表現出了深刻的文化傳承性,無論形式和內容上都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審美內涵。
內容上的傳承,對和諧的追求。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的民族,在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和諧文化。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和為貴”、“和合”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中國古人憑借驚人的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和諧文化,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自古崇尚美好的人格,追求身心協調、天人合一境界,向往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的理想社會,這無不滲透著和諧社會的理念。從群眾文化的起源不難看出,原始社會的歌舞最初是為了慶祝勝利或者抵御傷害,表現出了和諧的本質。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諧,才能捕獲獵物戰勝災難。只有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文化才是和諧的文化,摒棄以往只注重專業文化忽視群眾文化的現象,利用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深刻認識到群眾文化內在的對和諧的追求。
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積淀了優秀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這成為今天大力發展群眾文化的寶庫。群眾文化的歷史傳承性與大眾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只有抓住群眾文化的歷史傳承性才能夠使其在大眾傳媒時代發揮作用。今天的群眾文化是在充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面對大眾文化的沖擊,必須要重視群眾文化的歷史傳承性,挖掘群眾文化中蘊含的民俗文化。
二、群眾文化的主體性
群眾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地方習俗以及價值觀的體現。群眾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幸福感直接影響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在這里所指的“群眾,包括我國所有的勞動者,不論階層、職業、性別、年齡,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參與到群眾文化中來。因此,在大力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時刻謹記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如果缺乏群眾的廣泛參與,形式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如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否還有生機與活力?讓群眾成為群眾文化的主角,讓人人都能夠享有群眾文化建設的成果。
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在當代已經毋庸置疑,只有保證群眾的主體地位,群眾文化才能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把握群眾文化的發展規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找準群眾定位,有針對性地做好引導工作。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對象群眾的不同情況和需求,而引導的方式必須是群眾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把科學的內容與生動的形象用一起來,把美育的作用與不同群眾的可接受程度統一起來。最重要達到以情動人、潛移默化的效果。群眾文化屬于一項文化事業,群眾的自發性自覺性是其一大特點,政府的作為在群眾文化發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提供文化資源供群眾使用,確保群眾的主體地位,引導群眾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群眾文化的民間性和通俗性
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群眾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決定了群眾文化的民間性、通俗性。群眾文化的開展場地簡陋,不要求專業的舞臺,完全在民間開展。無論繁華鬧市到偏僻農村還是廣場街道到鄉間小路,處處都可以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群眾文化活動有著極強的廣泛性,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受地域影響不大,活動內容豐富,活動方式靈活。
由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者是群眾,來自各行各業,年齡跨度大,文化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以通俗為主。近年來十分流行的廣場舞蹈、廣場戲曲、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的合唱等,其技巧簡單內容通俗,成為近年來群眾文化發展的趨勢。但必須注意的是,通俗絕不能與庸俗媚俗低俗劃等號。以市場為導向的大眾傳媒制造出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審美觀。鑒于此,在群眾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要發揮職能做好引導工作,反對三俗文化。
四、結語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工作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群眾群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