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周密 楊金一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省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做強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單位,做強縣域經濟對于整個經濟社會而言至關重要。在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勃利縣亦是如此。適時推進勃利縣經濟轉型發展,是破解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困境的必然選擇,對于推動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做強縣域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課題以勃利縣經濟轉型的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課題組成員多次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走訪、參觀、座談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借鑒歸納當前國內外學者對有關此問題的研究成果及勃利縣周邊縣域的發展實踐,闡述當前勃利縣進行經濟轉型發展的意義,通過深入分析勃利縣當前經濟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聯系實際提出勃利縣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勃利縣 經濟轉型 問題研究
一、充分認識勃利縣經濟轉型發展的意義
(一)推進經濟轉型是應對客觀環境變化的戰略抉擇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告別了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了中高速增長,經濟下行壓力大,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增多,產能過剩嚴重。同時,當前我省發展也正處在一個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階段,增長速度出現斷崖式下滑,“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才偏少”的問題亟待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其中特別指出要“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基本單元的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緊跟國家和本省發展的步伐,積極的推進經濟轉型發展。
(二)推進經濟轉型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的必由之路
勃利縣是我國百個產煤大縣之一,在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里,勃利縣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縣域綜合排名曾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在2010年僅億達公司納稅就超過5億,當年縣財稅指標就進入了全省十強。從2012年煤炭價格開始一路下挫、行業告別“黃金十年”之后,勃利縣域經濟也開始一路下滑。導致當前勃利縣發展面臨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煤獨大”“一柱擎天”的單一產業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非煤接續和替代產業發展滯后,還沒有形成有效增長拉動。因此,只有推進勃利縣經濟轉型發展,加快傳統產業內部的技術改造和升級步伐,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進而提升縣域經濟實力。
(三)推進經濟轉型發展是提高縣域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
勃利縣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在工業上主要是依靠出售原煤及它的初級品煤焦石獲得經濟收益,在農業上也僅限于傳統的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和銷售,這樣簡單依靠數量增減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僅獲得的經濟效益有限,而且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破壞嚴重。推進勃利縣經濟轉型發展,有利于實現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長轉為集約型增長,通過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增加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等來實現經濟增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既有金山銀山又有綠水青山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勃利縣經濟轉型面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落后,開拓進取不足
在計劃經濟時期,勃利縣的鋼鐵廠、選煤廠、亞麻廠規模超千人,這些國有工廠供養了縣內的大部分人口,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表現在發展上,就是習慣于吃資源這口飯,長期依賴傳統發展路徑,商品輸出上仍以原煤、原糧等“原字號”的產品為主。在理念上,縣域內政策規劃的銜接性差,部分企業滿足現狀的思想嚴重,缺乏品牌觀念和長遠謀劃。
(二)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培育不夠
按照經濟學理論,最優的經濟結構應該是三、二、一,即三產最高、二產居中、一產最低。目前,我縣三次產業的比例是32.2:23.3:44.5,三次產業比例較合理。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仔細分析還是存在問題的。雖然我縣二產貢獻率比較低,但稅收貢獻超過60%。這說明我縣的一產、三產量大質低,發展屬于低層次。一是農業歷史欠賬比較多,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科技含量同省內慶安等農業生產先進縣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雖然糧食產量大,但種植品種較單一。二是工業對經濟的支撐力減弱,受煤炭行業持續低迷影響,縣域內煤炭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利潤大幅下滑,致使二產在經濟結構中占比由2015年54.4%下降到2016年的23.3%。雖然,近幾年我縣開始了接續產業的發展,但受資源和基礎等因素的影響,非煤接續產業規上32戶增加值占全部規上企業增加值的40%、納稅占14%,還沒有產業能彌補煤炭產業下降帶來的影響。三是服務業比重雖有所提升,但發展相對滯后,總體上產業層次較低,服務業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發展環境不優,招商引資難度大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縣先后引進重點項目35個,但真正投產并形成稅收的寥寥無幾,真正引進域外的項目幾乎沒有。從周邊看,我縣在招商引資上項目上與兄弟縣市的差距也在拉大。如樺南縣,近幾年通過大搞招商引資,各項發展遠遠地跑在了我們前面。反觀我們勃利縣,招商引資上項目中仍存在“整體招商意識不強、軟環境有待優化、方式方法單一,項目整體質量不高等問題”。
三、勃利縣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現代農業
1、調整農業結構
全縣共有耕地面積172萬畝。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落實好“減玉米,適當增加水稻、增雜豆雜糧、擴大果樹、強經濟作物,提升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調整部署。重點發展六大產業,即萬壽菊、以樂寶赤豆沙為依托的小雜糧產業、雙河鎮的蔬菜產業、搶墾鄉的特色小毛蔥產業、小五站的馬鈴薯產業以及聯友葡萄合作社的黑甜甜葡萄產業。不斷擴大優質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高蛋白大豆、高油大豆非轉基因基地種植面積,持續擴張綠特色食品基地規模,實現吉興、倭肯、青山、杏樹等優質水稻產業帶“綠標”全覆蓋,主打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
2、打造農產品品牌
一要樹立企業家及合作社的品牌意識,在產品包裝上下功夫,鼓勵支持農產品品牌注冊以“勃利”字號統一冠名,通過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推介,叫響勃利品牌。二要質量優先,以綠特色優質產品保障品牌影響力;三要加強宣傳,加快綠色食品“天貓”“淘寶”專營店、京東農超實體店建設,搞好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綠色食品“旗艦店”、“連鎖店”建設,提高產品知名度,擴大銷路。
3、推進農產品深加工
支持大森林、大興牧業轉換思路、新上深加工項目,帶動畜牧養殖上下游產業鏈協調循環發展。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要進一步擴大宏泰松果、藍寶酒業、樂寶食品和泰利馬鈴薯等現有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二)加強大項目建設,推動工業提質增效
1、大力發展機械制造業
依托勃農興達省級農機工業園項目,市場化配套發展一批農機零部件、模具生產企業,形成協作產業配套合理、運轉協調的產業體系,力促農業機械制造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同時,引導企業樹立長遠理念,弘揚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產品做精做細、品牌做大做強。
2、高端開發石墨產業
勃利縣現已探明石墨儲量占全國的18.8%,且品位極佳。我們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搶抓列入“全省石墨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機遇,把石墨產業作為全縣重點培育和扶持的支柱產業。以石墨加工關鍵性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整合為著力點,在大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大力發展石墨深加工和石墨烯產業,把石墨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作為接續產業,為勃利縣打造新的產業支撐。
(三)突出縣域特色,振興發展服務業
1、因地制宜發展旅游
一是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加快生態旅游開發,規劃建設西大圈旅游景區,依托吉興河水庫旅游項目,統籌開發極靈寺、毛公山等景點,科學規劃,形成“春看花、夏戲水、秋觀葉、冬賞雪”的旅游產業格局。二是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根據十九大部署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大投入,推進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復合型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盡快提升勃利燒烤餐飲服務檔次,打造知名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八方來客。三是打造紅色旅游品牌,依托3A級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勃利密塞抗聯秘營、日本侵華西山密塞遺址等歷史資源,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叫響紅色品牌影響力。
2、突出特色發展黑陶
一是重點扶持縣內主要生產黑陶的勃陶實業和長軍黑陶等龍頭企業,打造黑陶品牌,促進龍頭生產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二是要以黑陶產業園為依托開展集黑陶文化推廣,陶藝體驗、非遺傳承、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黑陶產業鏈條,積極利用參加各種陶藝展覽會的契機,提高勃利黑陶的知名度。三是在縣內各中小學開展黑陶手工藝課程,讓黑陶進校園,使傳統手工藝得到繼承和發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培養接續力量。
3、立足實際發展電商
一是要加強宣傳、引導、培訓,提升電商從業人員業務能力,提高廣大農戶對電商知識的認知度,從而更好地利用電子商務拓展農產品市場,助力經濟轉型發展。二是要加強電商平臺的管理和維護,對于東北老勃、西街易購等官方網站要規范管理,擴大勃利特產的品牌影響力。三是要強化農村淘寶服務站經營管理,加強服務站與縣內各快遞公司間的合作,解決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