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摘 要:作為時代發展必然的教育信息化,是中國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戰略,同時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階段。信息化技術使人們生活、工作、思維方式得到改變,并且也使教學模式改變。近年來高職英語教學和信息化緊密聯系,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不斷推廣,使高職英語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同時,生態這一理念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對英語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生態視野探索高職英語教學。
關鍵詞:生態視野;高職英語;教學
作為人類教育歷史中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教育信息化,極大的推動了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變革以及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正經歷著與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深層次整合。在不斷整合中,造成了某些問題的出現。作為進行教學活動“主戰場”的課堂,基于生態角度對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構成的生態系統進行分析,從而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水平。
一、生態教育學概述
教育生態學被叫做是綠色化教育,也被叫做是生態化教育。以前的教育則被認為是傳統教育或者是現代教育。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生態化教育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及其危機進行的深刻反思,生態化思想逐漸被引入到教育教學領域而出現的。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危機給動物和人類都帶來了長遠的災難,造成了人類生存危機,也激起了人類對自身的生存方式及思維模式的反思。傳統教育產生于工業文明時代;其教育指導思想、培養人才的理論、教育目的、目標、教育方針、內容、方法及其模式等,都是按照工業社會及其文明的軌跡進行的,出現了許多與自然不和諧的因素。一方面教育的生產性非常突出,教育進入科技過程、生產過程和市場經濟運行過程;成為現代大工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教育的生態性相對比較薄弱,甚至可以說幾乎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在工業社會及其文明的推動下,教育作為人類改造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實踐活動,無論是對自然本身的改造,還是對自然實踐的改造,都使自然生態規律被違背。作為新興學科的教育生態學,是基于生態學理論與方法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研究,對教育規律進行探索,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進行查處。
二、高職英語課堂生態性的特征
1.生態學體現了包容性的特征,具有眾多的能夠移植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對解決各門學科所面臨的問題均有幫助。現代生態學已經突破了原有經典或傳統生態學的自然科學界限,發展成為一個研究內容廣泛、分支學科眾多、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明顯的方法論特征。生態學和教育學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就形成了教育生態學,其主要內容就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問題,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自然進入了教育生態學的研究范疇。實際上,宏觀生態系統與微觀生態系統都屬于教育生態的范疇,其中課堂教學生態是是微觀教學生態的范疇。
2.生態學具有科學橫斷性特征。作為橫斷科學的系統科學是基于對多門學科的概況與綜合基礎的,具有廣闊的范圍,對許多具體學科都能起到方法論的作用。系統科學不是以客觀世界的某種物質結構及其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而是從許多物質結構及其運動形式中抽出某一特定的共同方面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對象橫貫多個領域甚至一切領域,小至一個原子、分子,大到國家、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都可以分別作為系統來研究處理。在這個意義上,課堂完全可以成為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實際上,課堂基于教師、學生、環境等相互作用構建基本系統,從而使系統功能、結構得到實現。
3.高職英語課程呈現生態系統特征。作為生物與非生物構成的統一體的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①作為一個系統,結構上由群落和環境構成,功能上相互作用;②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大功能;③具有一定的自調節、自組織能力。高職英語課堂生態和一般課堂生態一樣,具有這些基本特征。
有學者指出,英語教學屬于系統,由于英語教學是由許多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按照一定層次和結構所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英語教學系統本身是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含有外語課程的方方面面。外語課堂是一個微觀生態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征。首先,外語課堂具有所有課堂的一般特征,它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整體內部各組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各組分之間、各組分與整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構成一個功能更為強大的整體,這個整體就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具備系統的基本屬性。其次,外語課堂具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征。自然生態系統內有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課堂生態中有教師和學生(生物成分)和課堂教學環境(非生物環境),這些組分之間有能量的流動。有所不同的是,課堂生態屬于社會系統而不是完全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能量的流動并不是始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細菌的合成作用。社會系統是靠人的大腦生產和輸出的智能信息流來維持和推動的,課堂生態系統里的教師和學生是系統能量的來源,能量通過教與學的活動產生并實現流動,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和學生都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當教師或學生從課堂系統或其它組分中吸收能量實現自我發展時,他們又相當于異養生物,是作為消費者存在的。當教師或學生把吸收的能量經過自身的內在作用輸出時,他們又是相當于異養生物的分解者。所以,在課堂生態中,教師和學生兼具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種身份特征。第三點,外語課堂生態在長時間無外部力量介入時,各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會逐漸趨于穩定和相對固定,其平衡具有相對性。也就是,英語課堂生態呈現出自組織能力特征,使自然平衡得到實現。
三、生態視野下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策略
1.控制高職英語課堂的生態限制因子。由生態學理論的耐受性定律進行分析發現,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的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都會影響甚至阻止該種生物的生存、生長、繁殖、擴散和分布,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限制因子。在課堂生態中,各生態因子之間相互作用,既受系統內其它因子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著其它因子,最終影響到課堂生態主體的成長。當這種影響接近或達到課堂生態主體的耐受限度時,則演變成為限制因子,破壞著課堂生態的平衡與和諧。基于對英語課堂生態限制因子的控制,實現了對生態平衡的英語課堂的構建。
2.調整高職英語課堂生態因子的生態位。基于生態位理論可以發現,處于生態系統中的種群或物種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生態位,即一定的時空位置和功能,并以此保持系統的正常運行。教育生態學視界中的生態位主體并不局限于種群和物種,而是包括系統的所有組分。因此,課堂教學生態中的所有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堂布局、規章制度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生態位。信息技術強勢介入外語課堂教學后,逐漸演變成為課堂的主導因子,帶來了系統內部生態位重疊、生態位分離、生態位特化等問題,影響了系統各組分之間的和諧關系,造成了系統的失衡。通過對課堂生態因子生態位的調整,使高職生態課堂進行構建。
3.協調高職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各組分。基于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課堂生態存在失衡的問題,其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課堂生態系統各組分構成比重的失調,出現這種結構上的失調主要是因為系統內部各組分沒有與信息技術這個主導環境因子同步協變。要重構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實現主動的干預,對于各組分隨著信息技術改變進行引導。
作為微觀生態系統的高職英語課堂,主要生物成分包括教師和學生,包括群體和個體,系統中的非生物成分就是課堂生態環境,包括課前生成的環境(課堂自然環境、信息媒體環境、師生固有水平等)、課中生成的環境(師生關系、師生課堂態度等)以及課后生成的環境(課堂文化、課堂規章制度等)。由于課堂管理機制不健全、課堂生態主體的觀念落后等原因,系統組分同步協變的節奏遠遠達不到現代教育技術迅猛發展的要求,具體體現為部分師生教學理念更新緩慢、信息素養提高不夠、角色調整不到位、新的教學習慣未能養成、學習自主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等問題。基于系統協調速度與協調質量的提高,實現對英語生態課堂問題的有效解決,從而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再研究[J].外語與英語教學,2012(3):5-8.
[2]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研究20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13-16.
[3]馮霞,陳堅林.高校外語信息資源建設及利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6):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