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暉
摘 要: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要轉變傳統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促進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操作活動、開展合作探究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在這樣啟發式的教學下,學生之間就會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建構。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探究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探究;策略
一、引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之所以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運用的教學策略不合理,只有有效的教學策略,才是教學工作開展的科學理論支撐。新課程改革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年齡段,教師更要注重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性學習的機會和平臺,調動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才更加有效。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兒童年齡小,見識少,好奇心強,對未曾見過的事物或現象都感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指導學生自發地去探索、發現問題,孕育探求動機,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樂于去探究。課堂引趣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或布謎設障。有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如果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抽象問題就可變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講“零為什么不能做除數”內容時,就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在數學活動課,小靈通來到教室,問:“同學們,你們已經學會了除法計算啦,那么你們怎樣知道自己的計算結果對不對呢?”這時,小明搶著回答:“根據乘除法的逆運算,用算出的商乘除數,如果積等于被除數就說明對了。”小靈通肯定地說:“你說得對,但我這里有一道題,請大家幫忙算出來,這道題是7÷0”話音剛落,同學們就脫口而出:“等于0”,小靈通說:“對不對,同學們自己驗算一遍就知道了”。同學們經過驗算產生了疑問,在急于探求問題的情境中自然地進入了新知識的學習當中。
三、創設操作活動,培養操作能力和創造意識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意識。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可以安排兩個操作情境“涂出教具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樹葉、衣服、六邊形紙片的二分之一;用圓、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創造出其他的分數來。”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提高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變“學會”為“會學”。
四、設計適當坡度,開發探究思維潛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也作為認知的對象,理解、總結自己學習的全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讓學生學會觀察、操作、思考,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嘗試、探究、歸納。這就要求教師要適時指導,設計適當的坡度,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方向、越過障礙、主動探究。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以通過學生先報任意自然數,教師立即判斷,說明有的自然數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數不能被3整除,是有規律的,然后啟發設問“這個規律是在數的個位上呢?還是其它地方呢?”讓學生觀察到像“13、33、26、36,”中“13和33個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卻不能”,在“26和36個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卻不能被3整除”,說明規律并不在個位上,接著引導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之間有什么特征呢?”教師可啟發學生試著將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通過分組探究討論從而發現特征,使學生體驗到問題解決的成功之悅。針對知識形成的特點,依據學生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當學生在探索學習活動中遇到困難時,適時加以點撥,這樣更有助于開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潛力。
五、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達成共識
合作探究是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小組合作要限時限地,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地樂于合作。學數學的過程,其實也是學交流、學合作的過程,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教師要通過訓練讓學生學會:在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己的想法;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聽再講自己的理由。
六、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注重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真正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心中有學生”,才能保證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運用更為多樣化、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開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促進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春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探究策略[J].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10):70-71.
[2]李超,李相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探究策略[J].吉林教育:綜合,2016(08):28-29.
[3]王春雷.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11):92.
[4]路紅英.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神州,2017(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