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敏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新時期發展的一大重要戰略部署,自2014年該戰略被提出后,各地紛紛響應該號召,并且其迅猛發展迫切地需要京津冀三地盡快完成產業的升級轉移和互補對接。在簡要分析京津冀三地支柱產業占比變化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新時期京津冀區域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向,以促進產業升級轉移,更好地完成對京津冀經濟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 支柱產業 發展方向
京津冀協同發展,其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發展,通過協同來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推進產業升級轉移,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由于三省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總體功能定位不同,所以各地的支柱產業結構布局也各不相同。
產業增加值與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稱為產業占比,通常將該比重高于百分之五的產業看作是該地區的支柱產業。通過研究京津冀各地的支柱產業占比及其變化,剖析出近十年間三地的支柱產業結構布局,根據各省實際發展狀況以及在協同發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出適合各地區的產業發展方向,這對解決京津冀三地發展不協調,產業布局缺乏統籌,生態環保問題突出等難題,實現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北京市支柱產業的產業占比變化
05年至16年間北京市產業占比在0.05以上的主要有石油化工、交通運輸。通信設備、建筑業、批發零售、電氣熱力這六個產業。并且05年至16年間北京市的支柱產業以服務業為主,而農業產業的產業占比非常低。但是由于最近幾年北京市的霧霾等環境問題持續惡化,所以支柱產業的選擇應建立在環境友好型的基礎之上。所以在這幾個支柱產業中,電氣熱力生產產業和石油化工等能耗較高的重工業雖然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但與北京的產業規劃方向不一致,不應作為北京的支柱產業。而建筑業作為北京市的支柱產業,它能擴大產業規模并提供大量勞動崗位,這有利于更好的發揮北京在協同中的功能。“科技創新中心”是在15年的《綱要規劃》中對北京的新定位,通信設備、交通運輸業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符合這一定位。
二、天津市支柱產業的產業占比變化
天津市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上與北京市有較大的重疊部分。工業和服務業產業在天津市占據同樣的地位,與北京市雷同,農業產業在天津市的產業占比最低。由于天津市東臨渤海,資源豐富,這樣的地理優勢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發展并進而帶動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金屬冶煉產業作為支柱產業起到了很好的產業關聯效應,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通信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制造業符合天津建設現代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而且截止到16年,食品制造業產業占比己經達到了0.15,超過了石油開采等重要產業,可見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
三、河北省支柱產業的產業占比變化
河北省不同于北京和天津兩市,它的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服務業產業占比相對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產業也占據一席之地,農業產業占比超過了0.01,說明了河北省的城市化發展水平較低。金屬冶煉和石油化工產業作為河北省的老牌產業,產業占比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最近幾年有下降的趨勢,是因為京津冀區域城市規劃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戰略性調整,對鋼鐵石油等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產業實行了大規模的減產改革,但仍保持著產業的傳統優勢,仍然是河北省的支柱產業。河北的服務業如食品制造、批發零售產業占比比較低但發展都比較平穩;為承接北京和天津現代高端制造業的轉移,近幾年間河北省通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設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有助于河北省的產業升級轉移。
四、京津冀地區支柱產業正確的發展方向
在過去十年間,京津冀三地都各自有其特色產業和薄弱產業,并且都在不斷地進行著調整以適應發展趨勢,總體來看,京津冀各省市、各城市之間在支柱產業的選擇和發展方面,基本上完成了產業的分工。但可以發現,主導產業的選擇,各城市間仍有很大的重疊,特別是北京和天津之間,天津和河北八市制造業發展的互補優勢不強,沒有形成具有層次結構的產業集聚和明確合理的分工體系,發展不平衡,并且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的關系,致使生態環境問題也不斷惡化。
所以,要解決綜上問題,首先要明確京津冀協同的總體定位和各個地區的功能定位,進而進行正確的產業布局。
北京市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產業發展主要以高新技術為主,尤其是通訊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發展,進而打造高端的服務產業,同時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要兼顧水利環境業和林業的發展。天津市雖然有著悠久的工業基礎和港口優勢,并且具有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所以工業產業在該市的發展中應該占主導地位,比如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化工業,但是同時也要發展高效、低耗、低碳的制造服務業以及通信設備等這類的高新技術型產業,以此來完成與北京的產業互補對接。北京和天津的制造業近幾年己有向資本或技術投入型產業偏移的傾向,在現代高科技制造業上顯現出了優勢。河北省的產業仍然以高耗能、高污染為特點,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還沒有在河北的主導產業中出現,仍然是在傳統的礦物加工工業,能源生產行業主導,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所以基于河北省的發展現狀,其產業發展依然以傳統老牌產業為主,比如能源材料采選業以及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重化工業,但是要以低能低耗為目標;同時河北省要發揮它的協同功能,兼顧京津的非核心產業。
總之,要實現支柱產業在北京、天津、河北區域協調發展,就要利用北京市的核心的和最有活力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充分發揮其振輻射作用和極化作用,將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服務和一般制造業向天津和河北轉移,以推動科技和人力資本向天津、河北的擴散,促進產業升級轉移,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北京天津河北經濟圈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市2005年一2016年統計年鑒[Z].2005-2016.
[2]天津市2005年一2016年統計年鑒[Z].2005-2016.
[3]河北省2005年一2016年統計年鑒[Z].2005-2016.
[4]朱曉青,寇靜.京津冀協同發展探析[J].新視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