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作為學歷教育基礎的小學階段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形成主觀能動性已經成為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關鍵,畢竟是有效鑒定任課老師教學成果的最佳措施,本文就結合實際情況對如何有效提高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進行簡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
客觀的講,應試教育的確能夠在一定時間段內迅速提升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與了解能力,但是其時效性的長短是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辨識能力存在必然聯系的,當有些老師試圖在小學階段給學生灌輸下這樣一種學習方法的習慣之后,其實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其實已經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邏輯能力提升學科,小學數學的學習大致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低年級的時候,老師主要為學生營造一個了解數字排列與組合順序的氛圍,讓學生對數字產生認同感,畢竟這些數字在日常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而在高年級的時候,就需要借助學生對數字的基本認識和理解來建立基本的邏輯關系分析與判斷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令任課老師比較困惑的是,按照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摒棄“題海戰術”和“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文科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比較容易糾正,但是對于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而言,適度的讓學生接觸不同的題型來對數學邏輯辨析能力進行提高是研究數學的一個基本共識,完全拋棄這種教學方式顯然無論是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還是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都并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質量偏弱的成因
梳理現階段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質量偏弱的原因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從表面上來看是學生或者老師對教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但是其本質上來看是,師生對于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科上建立邏輯思維能力沒有正確的了解。考慮到學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那么就必須要讓任課老師在意識形態的層面上形成其對素質教育下的數學高年級教學進行優化、改革的理念。
三、提高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的優化措施
筆者透過對部分學校的師生數學教學與學習情況進行調研之后發現,其實全面提升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的措施并不難實現,只要是方法得當、步驟完善,學生不用過多的涉及復雜題型解析就能夠達到提高數學學習能力的目的。
其一,將預習效果量化考核。在之前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對于預習這種學習方式都沒有過多的關注,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數學知識都必須在課堂環境中才能得到提升,對學生提出預習的要求大多都不會真正的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其實這是一種對學生學習能力認識上的缺失,盡管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其理解能力的確有限,但是相關的教材內容其實也并不難,只要是學生能夠認真的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全面解讀出可能涉及的新知識要點與難點并不復雜。將預習效果進行量化處理之后,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預習能力進行適度的評判,還會逐步地幫學生建立科學學習數學的能力。
例:《數學》五年級下,《圓的認識》中,或許學生對于“圓形”的結構并不陌生,畢竟在生活中所能夠接觸到的圓形圖形圖案、實物太多了,所以老師就大可不必將授課重點放在半徑、直徑這種基本信息上,這些內容讓學生透過預習進行了解就可以。而是將授課重點信息放在“圓心界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面積”等這些需要經過縝密的計算和推演才能達成有效共識的內容上。檢驗學生預習效果的方式其實也并不復雜,結合教材上提出的習題“分別描出圓的直徑和半徑,并量出他們的長度”就能夠輕松達到檢驗學生預習效果的目的。
需要強調的是,將這種課后習題放在課前預習上去做,需要老師在備課階段對題型進行有效研判,畢竟學生對位置信息的理解能力可能因為學生個體的原因存在著差異,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非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制造問題”,哪種信息與知識適用這種方式老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能力來進行有銷售設定。
其二,將課堂講解深度直觀化。課堂教學過程是有效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最佳渠道,避免學生陷入過多課題探討,從同類型的題目中歸納出解題的有效思路是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從應試教育想素質教育轉型中的重要過度。老師將數學理論知識借助輔助教學課件與工具進行細化、直觀化處理,學生能夠在通俗易懂的環境中接觸到數學知識,其學習效果就能夠明顯提升了。
例:《數學六年級答題配練》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一條圍巾,如果賣100元,可賺25%,如果賣120元,可賺百分之幾?”這個題目看似簡單,而且其計算結果也并不復雜,但是在其解題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的信息有很多,借助這些信息的不同組合,其解題基本思路也被分為兩個過程:
如果是相對于價格的25%:則利潤為100×25%=25,所以成本應該是100-25=75賣120元時,利潤為120-75=45,所以此時的銷售利潤率為45÷120=37.5%;
如果是相對于成本的25%:設成本為X,則(100-X)÷X=25%,解得X=80,所以成本為80,當售價為120時,利潤為120-80=40,所以成本利潤率為40/80=50%。
通過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的測算,在能夠得出正確答案的同時,對學生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就作了綜合性的測試,而老師只需要針對這樣一個題型進行講解,其它同類型的題目學生接觸起來就駕輕就熟了。
其三,將信息知識抽象化。通過六年的小學數學知識學習,的確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出一批對數學知識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其過人的理解能力與判斷能力相比大多數學生明顯要搶眼不少。有些老師習慣為這些學生“開小灶”,希望其能夠最大化提升數學解析能力,筆者個人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拔苗助長的行為,畢竟在中學階段的時候,數學圖形知識和數字知識會分拆開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僅僅能作為一個扎實的理論知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任課老師要想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不僅要優化教學方式,更需要改變教學思路,這樣才能夠依托素質教育的環境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分析和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J].范興宇.環渤海經濟瞭望.2017(07).
[2]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的策略[J].林蘭芳.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03).
[3]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設計策略[J].史紅梅.中華少年.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