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應用,貧困地區利用互聯網扶貧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精準扶貧”也成為貧困地區后發趕超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為了更好地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不僅要有扶貧對象的自愿參與,更要有政府和企業的正確引導和幫扶。本文就互聯網推動精準扶貧的實踐成效,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推動“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精準扶貧 問題 措施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我國己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作為全面小康的短板,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需要采取超常規的舉措來精準脫貧。實施“互聯網+”精準扶貧的貧困治理新模式,是適應科技革命發展趨勢之所為。“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新型治貧模式就是要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入到扶貧治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扶貧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從而提升扶貧治理的創新力,以期更好地達到精準扶貧的效果。
一、“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1)在2017年兩會期間,總書記還牽掛著四川涼山的“懸崖村”,曾經“懸崖村”孩子們上學都是攀爬藤梯,這讓全國人們都很揪心,但現在“懸崖村”不僅是新修了“天梯”,更是開通了4G網絡,方便了村民與外界溝通,更讓“懸崖村”加速脫貧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讓村里的旅游資源問世,吸引大批游客的到來,實現村民增收,生活質量提高。
(2)“毫州扶貧”APP成了當地鄉鎮和村干部手機上必備的軟件,APP設置了9大模塊,包括綜合查詢、跟蹤督辦、隨機抽樣、扶貧地圖以及措施落實、領導關懷等。這樣有利于村干部對貧困戶的情況及時掌握,扶貧措施可以更加精準。而且督查室工作人員通過APP直接與貧困戶交流溝通,互聯網大數據能讓扶貧落到實處,確保扶真貧、真扶貧。
(3) 2015年,永州市與阿里巴巴集團、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推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和“滿天星點亮中國?湖南永州農產品防偽溯源體系”建設項目,成為全國首個在縣區同步推進農村淘寶項目的地級市。通過“互聯網+精準扶貧”,永州改善了農村基礎條件,推動了農業產業升級,激發了農村市場活力,拓展了創業就業空間。去年,永州市全面小康總體實現程度提升了4個百分點,脫貧12萬人,111個村脫貧摘帽,取得了喜人的優異成績。
二、“互聯網+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農村物流體系不完善。現有農村快遞等物流信息不健全,營運成本高。農村道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人們的消費思想也比較落后,快遞等物流發展較慢,中轉站多,成本較高。
(2)電商人才缺乏。“思路決定出路”,開展“互聯網+精準扶貧”工作,就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人員和機構來共同完成。雖然各級政府都成立了相關扶貧工作組和專職工作人員,但卻不是具有互聯網扶貧相關知識的人才,貧困群眾本來對網絡不熟悉,想學習又得不到專業的指導,導致脫貧成效不明顯。
(3)信息化建設滯后,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信息化基礎建設差,實用信息少,嚴重阻礙了農村電商發展和應用。
(4)政策普惠度不夠。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在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助力精準扶貧方面出臺了一些政策,但存在“扶強不扶弱”的情況,利用電商平臺扶貧脫貧的也都是電商基礎比較好的地區,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得不到政策扶持。
三、推動“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措施
(一)精準扶貧也需品牌化
現階段想讓農民增收,光靠農民個體很難實現,農民對市場的駕馭能力低,農產品又缺乏組織化、市場化、專業化,所以需要有實力的企業幫助農民把農產品品質提高,形成品牌。也需要像京東,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企業幫助農民做好銷售,讓農產品順利賣出去。這樣農產品的銷和產完美對接,農民就能真正地把農產品換成錢,真正地提高收入,真正地脫貧。
(二)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村網絡安全
農村的網絡設施基礎不好,要想辦法打通網信事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克服自然條件、道路交通等不利因素,增設基站、鋪設線路,尤其是高速網絡要加快推進,讓貧困地區的居民盡快享受到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福利。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避免村民遭受電信詐騙、虛假信息帶來的損失。基層工作人員更要加強防控,運用高科技手段對抗網絡安全問題,保障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激發貧困群眾“網創”欲求
思想解放,是脫貧致富的秘訣。政府可以通過邀請電商專家講課培訓,組織群眾代表外出學習等方式學習網上創業知識,實地考察互聯網創業成功脫貧的村莊,有效營造“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有利環境。
(四)搭建貧困群眾“網創”平臺
推動貧困群眾利用互聯網創業,政府要做好服務,努力搭建兩個平臺。就物質平臺而言,政府要投入資金大力改善交通,支持物流、快遞公司分支機構或服務站點入駐鄉鎮、中心村,讓農產品順利走出去。就虛擬電商平臺而言,一方面依托知名電商創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分支平臺,另一方面要引導、支持創業者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商平臺。
(五)加快農業升級
鼓勵組建農建投等投資開發公司,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金融支持。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龍頭企業+合作社十農戶”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對標準化生產基地投入,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產品。加快農產品防偽溯源體系建設,利用電商銷售模式倒逼農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保障質量安全,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
(六)整合各方資源
通過互聯網整合各方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構建有利于消除貧困的組合機制。政府可通過創建本地的大數據中心,為精準扶貧提供基本數據分析材料;也可通過推進“互聯網眾籌扶貧”等,鼓勵社會各方力量以不同方式為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提供相關資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的關鍵在于扶人、扶智。謀劃、落實好“互聯網+”就等于為扶貧插上雙翅,能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數字鴻溝、文化鴻溝,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從而解決貧困的根源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毅.精準扶貧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