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文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論述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提出促使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設計、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等策略,促使學生思維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060-02
在高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地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思維和品質,能夠對歷史知識和技能、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綜合的表現,是歷史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要義。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地思考總結,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體會,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課堂活動開展的基礎,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合理性,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忽視教學目標的設計,對其重要性缺少認識,導致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培養。因此,在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核心素養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美國的聯邦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這樣的設計:(1)引導學生對 1787 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進行學習,同時對其作用進行理解,對聯邦制的權力機構進行了解,同時對美國的總統制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點。(2)通過相應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受 1787 年憲法中的“分權與制衡”的政治智慧,并且體驗其中的創新精神。(3)對美國聯邦制的建立以及發展過程中進行整理,認識社會發展的統一和多樣,理解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通過上述教學目標的設置,明確課堂教學任務,促使學生能夠完成課堂學習目標。以這樣的方式設計教學目標,有效地融合時空觀念和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念,促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地開展。
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于歷史學習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并且具有自己的歷史學習方式和方法。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這一點,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度,不應強迫學生接受歷史觀念和知識,使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長期發展下去,很容易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必修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國是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國家,那么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哪一個?”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在反對帝國主義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勝利之后,蘇聯面臨著怎樣的任務?怎樣進行經濟建設?怎樣進行社會主義的建設?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且促使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獲得相應的知識內容。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借助問題進行情境的設置,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積極查閱資料,培養學生的史料證實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同時在對問題解答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體會歷史問題解答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合作和探究,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歷史“中國戊戌變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如教師問:同學們,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戊戌政變之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譚嗣同等 6 人被害,留下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我看譚嗣同”作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和討論、探究。針對譚嗣同的死是否值得,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根據內容查閱相關的資料。一些小組認為,譚嗣同的死不值得,可以逃走之后進行繼續斗爭,不能夠白白犧牲。有些小組認為是值得的,譚嗣同的死能夠激勵后人繼續斗爭。通過這樣的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樹立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核心素養。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豐富和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重視歷史學習,明確歷史發展規律。借助多媒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的形象直觀,使學生深刻理解歷史內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劇內容,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并且提出相應的問題: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是什么?在戰爭結束后簽訂了哪些不平等的條約?向學生播放影視劇《甲午大海戰》的相關片段,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以史為鑒,使學生樹立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日關系,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豐富和創新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整合歷史內容,構建歷史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的歷史文化觀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開展的目標。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優化課堂課堂教學設計,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教學問題情境,科學合理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1]吳曉迪.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高中歷史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20)
[2]陳正桃.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7(7)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