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兆
摘 要:作為當下設計流行趨勢之一的扁平化,在形式上不會有太多的擬物化設計里的陰影、漸變等裝飾元素,配色在扁平化設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扁平化設計通常比其他風格采用了更鮮艷明亮的色彩。以“嘻游季”為例,通過古代與現代的聯系和對比,反映現代生活,產生趣味。與此同時,扁平化設計中的配色還涉及到更多的色調組合,所以這組插圖色彩上與形式上給人一種干凈、清爽且有韻律的感覺,能夠引起更多年輕觀看者的共鳴,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接觸到傳統文化。
關鍵詞:插圖;扁平化;清爽;配色
一、什么是扁平化插圖
(一)扁平化的由來
作為當下設計流行趨勢之一的扁平化,其設計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要探究它的根源可以回溯到名叫 “瑞士風格” 的一種裝飾設計風格上。這種設計風格是在20 世紀初的瑞士現代主義運動中誕生的,當二戰結束后,這種設計風格逐漸開始在歐洲流傳開來,得到了眾多的擁簇。在 Design is History 中,瑞典風格是這樣被描述的:“…… 這種風格強調簡約,可讀性和客觀性。這兩所設計院校為這種風格貢獻了許多東西,包括非襯線字體,柵格和不對稱式的布局。這種設計風格還強調使用排版和攝影來作為主要的視覺傳播手段,所以,瑞士風格下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通常都是以海報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他們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 所以說瑞士風格以及后來的包豪斯,隨后都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然后又在 21 世紀初獲得了新生。
扁平化設計語言的實例,微軟的 Metro 設計語言是其中之一,它最早出現就是在微軟短命的 Zune MP3 播放器上。在六年之后,微軟又推出了 Windows 8 系統,win8系統所用的設計語言和 Zune 是一樣的,這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人都不習慣這種設計語言。
在Windows 8出現之后,蘋果公司旗下手機操作系統iOS 7也拋棄了之前在iOS6軟件界面設計中使用的擬真寫實的設計風格。iOS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在iOS 7里,你看不到帶陰影漸變的Safari瀏覽器,也看不到斜面按鈕甚至是下拉陰影的痕跡了。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世界主流消費電子公司開始在全世界推行這種設計風格,扁平化設計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二)扁平化的定義及特點
扁平化設計,換句話來說,就是在設計的過程中,除去所有具有三維突出效果的風格和屬性,呈現出簡潔明了的設計形式。扁平化設計在當下受到了廣大設計師的喜愛,是因為扁平化風格能讓設計更具有現代感,也可以強有力地突出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和信息。其實那些具有三維效果的屬性,本身都是某段時間的流行風格,去除了瑣碎的信息,就能讓你的設計不易過時,這也是扁平化設計的主要好處。
要了解扁平化設計不得不提的是它的對立面,也就是rich design豐富設計風格。rich design就是通過添加各種設計裝飾,比如下落陰影、梯度等,讓整體設計變得更加飽滿,更加寫實,符合人們的印象。這種設計能讓用戶在最初感到更加熟悉。但是過多的裝飾又會使用戶被形式所吸引,使信息傳達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扁平化設計的優勢
越來越多的設計類型都向扁平化設計靠攏。一談到設計,比如說設計一個網站還是一個應用程序,或是海報設計,扁平化和極其簡單的設計正在成為新的流行趨勢。人們正在遠離一直很受歡迎的擬物化設計,蘋果推出 iOS 時許多設計師都采用它。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擬物化設計既繁瑣又費時,設計正朝著更加扁平化的設計,這是一種新的設計趨勢,必然有它的優勢。
1.緩解審美疲勞
扁平化設計與擬物化設計分別是由英文單詞 “flat” 和 “skeuomorphism” 翻譯而來的。之前的各類設計風格一般都是擬物化的寫實風格,擬物化設計就是模擬現實物品的造型和質感,通過疊加高光、紋理、材質、陰影等效果對實物進行再現,也可適當程度變形和夸張,界面模擬真實物體,擬物設計會讓你第一眼就認出這是個什么東西。它的缺點是沒有實現功能化,只是花費大量時間在視覺的陰影和質感效果。而 2013 年當 ios7 操作系統發布的時候,扁平化突然成為了設計潮流,它簡約而不簡單,讓看久了擬物化設計的人們感覺煥然一新。擬物化設計的沉重感多少會讓人們開始審美疲勞,而恰恰這個時候扁平化設計風格的簡約清晰讓人們耳目一新。
2.更容易傳遞信息突出主題
我們從認知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人對于一個形狀的認知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相較于繁雜的圖形,簡單的圖形更容易被人感知。這是和人的生理反應的客觀條件是密切相關的,人的大腦處理簡單圖形時所要處理的信息量很少,也更加迅速,而扁平化設計正是使復雜的圖形變為簡單化,更容易傳遞信息,接收信息。扁平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信息傳達的訴求,弱化一些多余的效果干擾讓人們可以快速聚焦到信息上,減少干擾尤為重要,更容易突出內容的主題。
3.設計的門檻更低
相對于擬物化的設計來說,扁平化設計的成本和門檻更為低廉,這主要是體現于它的制作過程。扁平化設計不需要對設計對象的光影、質感、色彩、造型等元素做逐一的思考與加工,現在的平臺,不同的媒介對于圖像圖形的設計都有所要求。扁平化設計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實現不同平臺的整合,也是低成本的另一面。
扁平化設計的趨勢,是思想和一些觀念上轉變造成的結果,這是經濟、文化與科技之間選擇的結果。
(四)扁平化插圖設計
也許設計也正是在遵循這樣一個從繁到簡的發展規律,從寫實擬物到抽象扁平。隨著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內容越來越多,扁平化設計能讓人更加關注于內容而不是形式,逐漸成為了非常流行的設計趨勢。插畫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分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煥發出新的活力——扁平化插畫。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插圖設計,扁平化的插圖設計能讓讀者專注于插畫想傳達的含義,也能更加精確地滿足人們的信息傳達要求,在傳播上也更加有優勢。
我從小看西游記的動畫片長大,后來又讀原著,深受其熏陶,也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一主題,一直覺得插畫很需要能力,看到好多插畫也覺得很漂亮,于是自己也想畫插畫,而扁平化插畫的諸多優勢讓我想以西游記為主題畫一組扁平化插畫。
二、扁平化插圖的幾個風格特點
(以“嘻游季”為例說明)
(一)拒絕特效
扁平化中拋棄了物體本身的漸變、陰影、質感等一切修飾手法,僅僅用最簡單的形體來表現,看起來非常的干凈利落。做減法,這是扁平化設計的第一個風格也是最容易的。以人物孫悟空為例,在扁平化中,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特點,毛發的細節被舍棄,只能留下最重要的幾個基本元素。而顏色和外形依據扁平化的配色規律以及結合原著描寫,最終確定人物的主要配色和形態。根據孫悟空機靈聰慧的性格特點,所以選擇圓形為基本形,加上標志性物品——緊箍咒。如此一來,扁平化后的形象看起來更加協調,更加令人容易記住。
(二)簡化提取
我們可以從畢加索大師的一些代表作中找到扁平化的特點。畫一頭牛從最開始的完全寫實到最后寥寥幾根簡潔的線條來表示,整個過程也經歷了很多個步驟,當然這也需要設計師具有很高的觀察力和提煉能力,以及對設計對象的了解,并且懂得巧妙的取舍,用最主要的要素,在沒有多余效果的情況下表達清楚內容,在一些界線與輪廓的對比下,表現出物體的美感。
豬八戒在印象中就是好吃懶做,好色,肥頭大耳。所以根據這樣的特點,確定豬八戒的頭部外輪廓、標志性特點好色的愛心眼,還有淌著口水的大嘴巴。以扁平化形象設計出來的豬八戒更加吸引年輕人,貼近設計目的。
唐僧的頭部,平常我們看到的都是戴著帽子的造型, 但這里我處理成了橢圓形,圓圓的臉,小小的眼睛,戴著墨鏡,露出微笑。因為唐僧比較無用,所以人物形象設定上,給他最小的身體,與大頭搭配在一起會有點萌萌的感覺。
而沙和尚因為和唐僧同為和尚,所以也是沒有頭發的,這對人物區分提出了個挑戰,不過可以通過胡子來加以區分。然而上色完成后發現:形狀與唐僧過于相似,區別度不夠,于是將沙和尚的頭變方了,成為了一個圓角矩形。經過調整后區分度終于上了一個層次。沙和尚的體型應該算很大,也用圓形來繪制,腿和胳膊就需要細點和身體形成對比。
(三)留白
在屏幕越來越大的趨勢之下,通過屏幕留白來突出關鍵內容是極簡設計中最常用的手法,而在簡約風盛行的今天,留白也成了許多扁平化風格網頁中最常見的設計手法。當然,留白并不一定非得是白色。
在插圖設計中的環境設計中,也采用了留白,留白后的畫面背景,更加容易讓人看出主要人物,以及畫面所要表達的含義。
(四)色彩搭配
顏色對于扁平化設計來說無疑是重點中的難點。顏色的明度,色彩的對比度,配色方案是單一色調還是多色調統一,這都需要我們來研究。扁平化設計一般都綜合運用了多種配色手法來制造干凈簡潔的視覺體驗。醒目明亮的顏色能夠增加視覺元素的趣味性,看起來很有國際范兒。在色彩的飽和度、深淺、明暗上要下功夫,才能達到整體的層次感和有序感。在畫面顏色的搭配上,為了使畫面看起來干凈清爽,我嘗試了很多配色方案。比如火焰山燒烤這一幅,剛開始畫的時候沒有搭配好顏色,顯得比較灰,而且沒有火焰山的感覺,到了后期又進行了很多調整。
三、結語
扁平化設計以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為現代插圖設計帶來了新的視覺體驗。這種似乎傳統又新潮的藝術形式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設計風格,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和重視。插圖設計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著,這種扁平化設計的表現形式也自然而然地應用在了插圖設計當中,成為插圖設計中一種新的表現手法,本文以設計為例討論了扁平化插圖設計中色彩、形式的使用。扁平化插圖在一段時間內應該會繼續流行,并對將來出現的設計語言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高友飛,劉葶葶.插畫設計[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2]李靜.插畫設計的時代價值[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09,(03).
[3]鮑瑜.淺析現代插畫設計的發展方向[J].中國包裝,2008,(05).
[4]張建鵬,李壽欣.文本閱讀中的插圖效應[D].山東師范大學,2012.
[5]李美蓉.視覺藝術概論[M].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6]趙農.中國藝術設計史[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