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娟
【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和成因,針對學生對寫作存在恐懼心理、作文教學課時少、語文教學重視實用性等問題,提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聽”“說”“讀”多管齊下,促進寫作水平提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
【關鍵詞】中職生 寫作能力 原因 策略 措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32-02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受到語文教師的詬病,特別是在學生的作文中,基本看不到學生的獨立思考,往往看到他們無話可說,無情可抒,無病呻吟。因此,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師的“隱痛”。例如:
閱讀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深泉學院,位于洛杉磯向北沙漠深處的一處荒野,兩年學制,已有 97 年歷史,是美國最特立獨行的學校。在這所學校里,除正常上課之外,每個學生都必須勞動,且平均每周要有不少于 20 小時的勞動時間,包括每天清早 4 點起床去擠奶、喂牲畜、駕拖拉機播種、搬木材、挖水渠、放牧牛羊、宰殺牲畜、做飯等等。學生們同時也是廚師、是屠夫、是擠奶工、是牛仔……深泉學院的校訓是——學習、勞動和自我管理。
你對上述材料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這是 2014 年廣東高職高考作文題,筆者將其作為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題目。從學生的習作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勞動和自我管理”中選取一點展開論述;標題大部分是《學習與勞動》《學會學習》《談勞動》《我看自我管理》《深泉學院的生活》《學好,做好》等;甚至出現(xiàn)《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理解與思考》等不知所謂的標題;論述的材料有“小時候依賴父母,現(xiàn)在不依賴了”“同學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我也要像他那樣”“從抵制手機誘惑談自我管理”等。
從學生的習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不能通過材料提煉出主旨,擬出適合的標題,然后通過其他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來說明觀點。從審題立意開始,他們不明白或是沒有仔細研究命題者的意圖,通常想到一點就匆匆下筆,導致不少學生“跑偏”,立意錯誤、膚淺、陳舊、分散。擬標題時,大部分是“論×××”“淺談×××”或是“我看×××”,基本照搬話題,平淡乏味。在議論文材料的選擇上,論述不離“我家”“我媽”“我同學”,對一些中外歷史、時代人物或社會現(xiàn)象不了解,導致作文顯得“幼稚”,不夠深刻。
(一)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較低,對寫作存在恐懼心理。毋庸諱言,大部分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上,經(jīng)常讀錯字、寫錯字;語言表述不規(guī)范,普通話粵語夾雜使用;閱讀文章,無法抓住重點,通常答非所問;對寫作心存恐懼,他們打心底認為自己不會寫,寫不出來。為了應付老師,他們有的抄襲網(wǎng)絡文章,有的胡亂湊字數(shù),難得有同學認真寫,寫出來的也是讀不下去。長此以往,他們對寫作將變得不感興趣。
(二)中職課程體系中語文學科課時偏少,無法保證作文教學時間。語文課程由基礎模塊、職業(yè)模塊和拓展模塊構成。以東莞市信息技術學校開設的語文基礎模塊為例,一周 3 課時,教學時數(shù)一學年大約為 120 課時。而教育部 2009 年修訂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基礎模塊的教學時數(shù)為 160-180 課時。因此,在實際的課程開設中,教學總時數(shù)少了。具體到日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偏重于“閱讀與欣賞”,導致“表達與交流”方面的口語交際與寫作教學的時間大大壓縮。學生學得少、練得少,寫作水平自然無法提高,寫不好甚至寫不出。
(三)中職語文重視實用性,強調淡化學科本位,彰顯職教特色。在有限的寫作教學時間里,不少教師偏向于“應用文寫作”,強調一些常見應用文,如通知、啟事、信函類的掌握。教師過于重視實用的、規(guī)范的“制式寫作”,忽視了具有審美的、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寫作,導致學生在寫作的認知上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偏重于思想感情表達的作文沒有用處,從而思想上不重視寫作,行動上不愿意寫作。
(一)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聽”“說”“讀”多管齊下,促進寫作水平提高。聽說讀寫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可偏廢。其中“聽”是學會抓關鍵信息,準確理解材料;“說”是訓練語言表達自由、連貫、得體;“讀”是為了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寫”是綜合運用語文能力的體現(xiàn)。
1.在“聽”的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將“聽”與短文閱讀或會議記錄結合起來訓練,主要訓練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們學會抓重點內容。保證每周至少一次,選取 800 字左右的短文,時間大約 5 分鐘。學生聽完短文后馬上完成題目。由于學生“看”的時候容易養(yǎng)成一目十行的習慣,還沒有看全或是看懂就急著下結論,“聽”要求學生注意力要非常集中,否則容易錯過關鍵的信息。因此,“聽”能盡量讓學生改變毛躁的心態(tài),使之在冷靜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說”的訓練中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自由、連貫和得體。“說”的訓練主要跟“基礎模塊”的口語交際結合起來,內容包括自我介紹、復述、介紹事物、抽題演講等。說話時,學生要考慮的問題比較多,如應該如何圍繞內容展開話題,用何種方式呈現(xiàn)觀點,如何吸引聽眾聽下去等。
學生由站在臺上開口說話,到說話的內容與主題相關,再到內容的表達比較連貫、得體,所需要的時間不短。這期間,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指導學生,使學生在每一次的進步中都有獲得感,從而愿意繼續(xù)嘗試。
3.在廣泛的閱讀訓練中提高學生習作的豐富性與深刻性。《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閱讀各種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豐富內涵,加深和拓寬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閱讀優(yōu)秀作品可以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學生通過感受文字與體驗情感來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企業(yè)意識等,對學生內在精神的塑造和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寫作來看,中職學生的作文在運用材料上大部分都是舉身邊的例子,而且非常單一,缺乏時代性,缺乏說服力。這與學生視野不開闊,知識積累不深厚,語言不豐富有莫大的關系。因此,只有以廣泛的閱讀為基礎,才能提高學生習作的豐富性與深刻性。
“讀”的訓練,主要在課外進行。筆者要求學生每周四下午的活動課去學校閱覽室看書。考慮到“讀”是為了“寫”,筆者重點推薦學生看《雜文選刊》《半月談》《鳳凰周刊》《三聯(lián)生活周刊》等。每周寫一篇周記,概括一周的閱讀內容。對于社會熱點等,一定要了解完整的事件,社會輿論,認真了解、深入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觀點。“聶樹斌案”的法律價值,“虐童案”中的人性之惡等。
除了閱讀時事類的文章來關注社會、親近時代,學生還要看一些經(jīng)典的優(yōu)秀作品來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如古代的詩詞歌賦,近現(xiàn)代的小說、戲劇、散文。例如,有學生在周記中說:“看《城南舊事》,流淚了。帶著憂傷的文字,純真的童年生活,成長的無奈。總想起自己童年的那些歡樂和憂傷,似乎自己就是小英子。”這就是學生在看的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共鳴。當學生的閱讀量越大,接觸的文學類型越多,他的情感體驗就越豐富。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會反映在他的習作中,使其所寫的作文不再蒼白無力,無病呻吟。
“聽”“說”“讀”“寫”密不可分,“聽”是為了更好地“說”,“讀”為“說”提供養(yǎng)分,也為“寫”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四方面,“聽”“說”“讀”是基礎,“寫”是綜合素質的集大成者。學生在“聽”“說”“讀”三方面花的心思,流的汗水,會在“寫”上得到收獲。
(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當學生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有些語文教師,一方面覺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差,另一方面卻又不愿意在教學內容上做出調整,這是不可取的。因此,筆者在教學計劃中加入寫作教學,每兩周一次。
1.讓學生了解寫作的重要性。寫作可以表達個人對社會對歷史的看法,可以讓別人了解自己,促進與交流對象的感情,傳遞重要的信息。寫得越多就會思考得越多,人的氣質在寫作中會不知不覺改變,從毛躁、輕浮到沉穩(wěn)、善思。換句話說,寫作會使人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2.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筆者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微信、微博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微寫作開始訓練。要求他們就某個事件在微博上發(fā)表看法,或就學校的活動寫一篇報道發(fā)在朋友圈上等;慢慢地,讓學生寫 300 字左右的演講詞或是公益廣告詞,寫完馬上上臺表演;最后讓學生開始寫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等。
3.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隨著寫作難度的增大,老師在寫作技巧上要適時做出指導。首先,在審題立意上,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準確審題。對于常見的審題方法要逐一學習,如“抓關鍵詞句法”“以果溯因法”“求同、求異分析法”“辯證關系法”等。有時同一作文素材也要學生多方法解讀,多角度理解。其次,在擬標題上,教會學生運用開門見山、觀點鮮明的補題法,或是形象具體、情感鮮明的巧用修辭法,或是富有文學氣息、活潑風趣、富含意蘊的化用典故法,或是新穎奪目的逆向思維法。總之,力求標題觀點明確、情感鮮明而又飽含韻味,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在寫作素材的選擇和運用上,要求學生選用最有價值的、最能說明觀點的,又比較新穎獨特的材料。這方面最考驗學生寫作功底,你看了多少書,見過哪些事,思考過什么問題……在這里都能得到體現(xiàn),新穎、典型、豐富的事例能讓讀者再次加深印象。此外,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作文的開頭和結尾、中間分段的技巧等。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