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提出運用多層次教學方式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并從課堂引入、小組合作、微視頻自主學習、任務驅動、構建評價體系五個方面論述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多層次教學 農村高中信息 高效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53-02
信息技術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都較強的學科。而多層次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遷移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高效多層次課堂教學就是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等問題進行優化處理,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課堂形態,能讓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吸收消化知識并轉化為服務生活,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筆者課題研究第一、第二階段的實驗中,盡管多層次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課堂引入機械化、小組合作研究中任務不夠明確、分工不夠細化、學習手段單調、基礎任務突破乏力等,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逐一闡述。
信息技術學科起步比較晚,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從來就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一直模仿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課堂引入這一部分,沒有引起信息技術教師的重視,有時候課堂設計得很華麗,但效果一般,學生也就高興一陣子,然后回歸平淡。其實教師一直忽略課堂引入和教學目標引入的區別,所以為什么有些教師上課很輕松、簡單,而有些教師教學設計雖然做得很“專業”、很華麗,教得卻很吃力,學生學得很累。
一般來說,通常的課堂引入方法是承上啟下,回顧舊知識(復習),引入新問題。但這里的“承上”是把上一節課的內容做回顧復習,占了很多時間。而信息技術學科跟其他科目不一樣,目的性很強,知識多相對獨立,特別是新課改后每一個知識點一般一到兩節就能講完。因此,回顧知識應該在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中實現,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新課的問題引入上。
在本次實驗當中,把教學的操作目標直接作為課堂引入,比如滕金曉老師在他的研討課“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和“微視頻信息加工 hello baby”中,采用這種方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整個課堂引入不超過 1 分鐘。其實,課堂引入的關鍵在于能否使教學目標精簡和易懂就可以了,不必做得很華麗。
在前面的第一、第二階段實驗中針對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研究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效果不是很明顯,特別是在基礎任務向提高任務突破的過程中不是很理想。課題組多次嘗試不同的小組合作研究,但由于合作研究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責任人對職責與分工不是很明確、執行力不強等原因,導致效率一般,出現問題未能及時反饋給教師,小組合作沒有形成一套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沒有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效率提高研究實驗中對合作型研究做出如下調整:
本次實驗在設立組長 1 名的基礎上,增加協調員 2 名;并且在分組合作研究的基礎上每組每 2 人再組成一個小組(小小組)。
1.組長具備條件:責任心強、組織能力高、電腦知識熟悉程度高、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組長的職能:負責接收教師下發的任務,具體任務落實到各個小組,分配好 2 名協調員的具體工作,指導本組完成任務和對本組作品進行組內評價。
2.協調員具備條件:電腦知識熟悉程度高,自學能力強,能夠指導其他同學學習,執行能力強,對組長負責。
協調員的職能:直接對組長負責,負責自己分管的組員,指導組員按時完成任務,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組織組員討論解決,如解決不了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和組長,并組織組員對小組的作品進行小組評價。
3.2 人小小組(A:基礎差的學生,B:基礎好的學生),其中基礎好的學生側重點在提高任務上的突破,基礎差的學生完成基本任務。教學練習 A 負責操作,B 進行觀察指導;課堂練習 B 操作完成,A 進行觀察;A 上交教學練習,B 上交課堂練習。
任務驅動下小組合作研究思路:(1)教師下發教學任務到客戶端后,組長及時指導各組員注意任務的具體要求、分工情況、學習目標、任務。(2)協調員根據課前制訂的方案巡視所屬分管組員是否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3)在教師演示基礎任務操作的同時,組長、協調員利用教師提前下發的微視頻盡快熟悉完成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在學生操作完成基礎任務時組長巡視各組員的進展情況,協調員完成自己的提高任務,并指導組員完成任務,組員遇到問題時幫助其解決,如不能解決應及時反饋給組長和教師;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注意收集反饋的問題,及時匯總并做出解決方案;(4)操作階段 2 人小小組的分工:A 操作完成基礎任務,B 監督指導 A;B 完成提高任務并幫助 A 完成提高任務,最后完成作品評價并上交作品。
在前面課題試驗過程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使得學生更專注地聽教師的課堂講解。在試驗初期也體現出它的優點,學生專注于教師講解演示,基礎任務完成得還不錯;試驗中期,暴露出一些問題:教師整個課堂講解基本是基礎教學,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沒有發揮出他們的專長,基礎知識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的難度,大部分時間處于“無工作”狀態,有的也是偶爾指導身邊組員,基礎任務在他們眼里根本不是個問題。
對策是在基礎知識講解過程中釋放權限給這些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教師將課前預先錄制好的重點難點知識、突破要點以微視頻教學方式讓這部分學生提前自主學習,從而為后面的基礎任務突破做準備。滕金曉老師在他的研討課“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和“微視頻信息加工 hello baby”以及鐘鵬老師的圖像信息的采集與加工研討課“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中有關微視頻的學習應用,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盡管在前面的任務驅動下和小組合作研究教學和第二階段的層次性教學試驗中完成基礎任務的學生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真正完成提高任務的學生所占比例不是很多,針對這一問題本次試驗從三個方面加強執行力。
首先,從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研究入手,強調小組合作任務的重要性,協調組長、協調員、小小組三者之間的關系,確立組長的領導地位及職能和協調員的分工指導,重點關注 2 人小小組的操作協調,做到人人有明確的任務,側重對基礎差的學生有目的性地指導,組長和協調員必須發揮他們的專長。其次,在分層次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操作任務,如鐘鵬老師的“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中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任務,基礎差的學生完成任務一和任務二,基礎好的學生完成全部三個教學任務先鞏固基礎任務再突破;最后,利用好微課程教學和學校 EEPO 有效教學模式,讓基礎差的學生逐漸學會運用微課突破基礎任務。
傳統的信息技術課評價方式過于單調,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而評價學生的結果目前也只有一個簡單的段考、期末成績,或者一個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終極目標就是一張卷面的分數。這樣的評價方式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在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在創新能力上,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故有很大的局限性,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課堂教學的需要。
課堂教學評價應向多元化發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主要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評價及小組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學生操作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首先自己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找出不足;然后同桌之間再交叉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主要是同桌之間的評價,交叉評價往往容易看到別人的亮點,在學生互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優點發現自身不足;經過前面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交叉評價之后,小組內再次組織本組員進行評價,精選出本組的優秀作品上交教師,小組評價是在學生互相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整個評價系統中,不管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自我評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畢竟教師的力量還是比較單薄,而個體學生的評價往往比較膚淺,如果單依靠教師和個體學生的力量,有部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努力付出容易得不到認可,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小組評價正是為克服這些缺點提出的,旨在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同時激活小組合作的力量。最后教師根據各組提交上來的優秀作品進行課堂評價,做到科學評價、專業點評,為學生提出指導意見,課后要及時對所有的學生作品進行評價。
[1]肖 娟.關于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J].貴州教育,2009(11)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