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
【摘要】我國進入扶貧攻堅的關鍵階段,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貧是“造血式扶貧”。旅游扶貧目標要實現,必須旅游扶貧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旅游扶貧要對村級旅游資源進行精準化規劃,并做精準化實施策略。
【關鍵詞】旅游 精準扶貧 實施策略
旅游扶貧是20世紀90年代末,英國國際發展局DFID提出了Pro-poor Tourism(PPT)概念,稱為有利于貧困人口的旅游。首次提出了關注特定目標人群(貧困人口)的旅游收入增長的活動。國外的旅游扶貧是主要包括有益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PPT)和消除貧困的可持續旅游(ST-EP)等概念加以表述。PPT主要是通過增加貧困人口的經濟收益,讓其明了旅游的各項負效應,進行政策或過程的改革等措施,打開貧困人口的發展機會包括經濟收入、生活狀態改善或參加決策制定等目的(Caroline Ashley,2000)。(ST-EP)主要強調旅游的可持續性,是對PPT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NaomiM.Saville,2001)。兩個概念的提出,旅游學術界一致認為其意義在于提供了一個了解各種與貧困相關的課題的較連貫的結構,不是一種特別的旅游產品或部分,只是一種方式和途徑。國內部分學者所提出的政府主導型、項目帶動型、景區幫扶型、公司十農戶型及農戶自主經營型等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李佳,2010);還有學者從動力系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目標系統、保障系統和監控系統等要素系統的立體化旅游扶貧運行機制(李國平,2004)。在各地鄉村旅游扶貧實踐中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實現了階段性的脫貧目標(張偉、張建春,2005).
雖然各種扶貧方式都是關注貧困人口的經濟利益增長這個核心,但是旅游生產在地點資源依賴及資源公共性的特殊性,使得旅游扶貧的機制、路徑、方式與技術都與其它扶貧有著巨大的差異。其它產業扶貧可以通過商品、勞務以及資金的移動來實現“村”概念經濟發展或貧困戶的經濟收入提升,但旅游扶貧則是到達參與式扶貧,即必須通過促進旅游者到達鄉村社區或貧困戶家,實現服務、商品等的銷售收入增長來脫貧。
當前,我國進入扶貧攻堅的關鍵階段,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貧是社區利益扶貧,是“造血式扶貧”,是社區地點可持續發展扶貧,是旅游扶貧目標實現的實施規劃。旅游扶貧目標要實現,必須旅游扶貧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
鄉村旅游發展由來已久,國際國內研究均表明“社區通過旅游業實現全面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我國從80年代以來,各地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農戶的經濟收入增長作用是顯著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實例眾多。但長期以來鄉村旅游發展主要是市場驅動下村民自發參與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是指在距離城市主消費市場一定距離范圍內村民自發參與提供多元化鄉村旅游產品。
鄉村居民獲利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農戶自發式發展農家樂或民宿;以社區集體開發村民自主參與,如郭縣農科村組織的桃花節;城鎮投資者在鄉村植入式開發農家樂、民宿或度假村、采摘園等,村民主要獲取租金收益或參加企業工作。
以上這三種方式中鄉村旅游參加與否直接與參加者自身的理念、能力、資本以及市場條件有關。伴隨著各地鄉村旅游發展,村民之間從社區旅游經濟增長中獲利的不平衡性增加,鄉村中貧富的懸殊不斷擴大,傳統鄉村生產方式下聚落中公共性以及公平性都受到不斷挑戰。
一、旅游扶貧的涵義
(一)旅游扶貧是社區利益扶貧
“社區增權與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之間關系密切”。雖然國際國內的研究中均認為社區參與主要體現在參與旅游地的發展決策和參與旅游收益分配兩方面,前者是實現社區參與的關鍵步驟和保障程序,后者是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直接原因和主要目的。許多認為社區利益的擴大需要社區參與旅游規劃,而Simpson(2008)則指出社區參與決策過程對于其它投資者而言是一種“包袱”,并列舉中國、泰國、巴西的實例說明發展旅游經濟重在使社區獲益而非社區參與決策規劃過程。旅游扶貧應該構建促進社區旅游乘數效應擴大及盡量減少漏損的旅游發展政策。
(二)旅游扶貧是“造血式扶貧”
不同于許多的輸血式的扶貧,旅游生產參與者可以延續自己許多基本生產與生活能力,待客接物、干凈衛生。再通過各種觀念與專項技術的培訓,以及市場經驗的累積,貧困戶以及村民的服務理念和能力都會不斷提升,逐步具備適應未來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旅游扶貧是社區地點可持續發展扶貧
Holden(2008)發現大量的事實也證明經濟增長并不總是能夠使社區得以全面提升。Connell(1997)則指出社區參與不僅僅意味著物質資源的高效合理分配,更是通過知識共享和認識自我來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發展的過程。旅游扶貧不僅關注經濟利益,其它生活利益(自然、社會、文化)等無形的福利的獲得也是我國旅游扶貧中必須考慮的發展要素。
(四)旅游扶貧規劃是旅游扶貧目標實現的實施規劃
包括了社區旅游經濟增長的短期計劃以及社區發展的長期計劃。旅游扶貧規劃是社區發展規劃、社區利益平衡規劃以及鄉村公共環境質量的提升規劃。旅游扶貧規劃是鄉村社會文化持續發展規劃。以鄉村人口的價值觀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基礎的文化,是鄉村空間中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或條件。鄉村旅游扶貧規劃是鄉村社區融合規劃,而非鄉村社區單一的產業規劃。
二、旅游扶貧實施要點
(一)旅游扶貧需要精準化
旅游扶貧目標要實現,必須精準化。精準的本意是非常準確。旅游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旅游扶貧的精準不僅是貧困人口生活與生產條件精準,而且更需要對貧困戶所在社區的資源結構、資源分析與評價、產品轉化方式、旅游發展問題的診斷、扶貧模式選擇、貧困戶參與方式以及扶貧模式的進行精準判定與設計。這才能對旅游扶貧的目標制定、適宜發展區域判斷、旅游扶貧原則或政策、旅游扶貧的模式選擇以及貧困人口旅游收入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二)準確地把握貧困人口的生活與生產條件,這是合理確定扶貧目標的前提
旅游扶貧對于貧困人口現狀分析,既包括一般的家庭勞動力、收入、能力、健康這些情況,更重要是需要了解當地貧困人口生活與生產空間與旅游之間的關系條件。如村民住房是否是風景住宅:可觀山景或河流、可以避暑度假、有良好的村落風景等。
(三)旅游扶貧需要對村級旅游資源的精準化,對社區旅游產品進行定性、定位并做產品戰略
在這里,要認清旅游生產的特殊性:一是旅游生產是地點依賴型生產,對地點的進入條件、資源條件、市場條件以及生產條件有著明顯的依賴關系。二是鄉村旅游生產是一種公共性生產。鄉村的景觀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都具有較為顯著的公共性。
因此,旅游扶貧不是依賴貧困戶個體資源,而是依賴村級整體旅游資源。社區的進入條件、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產業資源、歷史條件決定社區的旅游資源條件與質量。而大量的鄉村文化資源在無記錄、無研究的情況下迅速消失,影響后期發展。“PPT認為需要為貧困人口提供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發展機會,最大限度的利用當地勞動力、商品和服務,擴大旅游與其它產業的關聯,創造政策框架與規劃背景”。
三是社區旅游發展問題的準確診斷,將會影響到旅游扶貧的目標及戰略、政策框架、行動方向及效率。問題的準確診斷將直接影響到旅游扶貧差異化戰略的實施。問題的診斷有利于構建合理的政策框架,如差異化的政策,包括文化差異化、自然差異化等,環境保護政策,公共服務政策以及社區乘數效應政策。
四是旅游產品生產模式的精準選擇,會影響扶貧旅游模式以及旅游扶貧的績效
鄉村資源的產品生產模式是指旅游資源適合建設景區、餐廳或民宿還是旅游商品。不同產品的開發成本以及選址條件上的差異,將會直接影響到不同的開發模式,景區建設一般是貧困戶難以獨立完成生產,貧困戶則以住宿、餐飲、旅游紀念品等的產品生產模式為主。可持續旅游將直接影響到扶貧旅游生產的選擇。2002年世界旅游組織(WTO)提出可持續旅游消除貧困(ST-EP)計劃,ST-EP強調為旅游扶貧的示范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加強可持續旅游與減貧的研究等。
三、旅游扶貧精準化實施策略
(一)精準了解貧困對象,建立一戶一臺賬的旅游扶貧發展檔案
首先精準了解貧困對象參與旅游的空間條件。了解每戶貧困戶的收入、年齡、文化程度、勞動力條件以及致貧原因等,同時現場勘察每戶貧困戶的住房條件,主要是房屋建設時間、完好度、面積、院落空間大小、位置條件等,以及每戶住房的景觀條件評價。精準分析貧困戶旅游參與能力。除了貧困戶的自身能力外,我們還需要對貧困戶在服務理念、市場特色商品開發、農業與養殖業傳統農產品、服務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評估,以預測貧困戶參與旅游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經營的方向,明確貧困戶參與旅游的方式與模式。結合貧困戶的住房面積、院落規模、位置條件,能力條件以及家庭勞動力的數量,以及可開發的旅游產品條件明確不同的貧困戶選擇不同的參與方式——直接參與模式和間接參與模式。直接參與模式包括村民自主經營住宿;自主經營餐飲。間接參與模式包括發展農業種養殖業;出租房屋獲取租金;經營手工藝品;經營商品;到旅游企業從事旅游接待服務工作;獲取集體收益的補助等。并結合扶貧檔案精準到每一戶。
(二)精準評價社區資源
需要運用旅游資源的評價系統對社區的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社區資源中的自然資源外,核心是文化資源的評價。文化資源的多樣性、文化資源的美感性、文化資源的關聯性、文化資源的規模性等評價會對后面的產品設計發揮重要作用。
(三)精準規劃社區高品質的公共環境
社區資源以及社區的公共環境品質是決定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一是鄉村的景觀環境。自然景觀的特色以及環境,社區景觀資源及環境都十分重要。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村級的基礎設施、景觀特色與新增設施的規劃建設,保護社區資源特色的持續吸引力。民居建筑在外觀不改變的前提下,進行內部特色環境的打造。二是鄉村的產業環境。應在旅游規劃的同時保護村生態綠色農業、養殖業的發展空間,鼓勵村民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建立村級生態農產品品牌,增加旅游者的現場農產品消費。三是應加強鄉村宜居環境的建設。村景觀的整體打造、村公園的建設,鄉村客棧等的開發,增強村的旅游吸引力,延長旅游者的停留時間,為缺乏自我脫貧條件或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的機會,也為村的集體分享奠定條件。
(四)可持續的鄉村旅游產品規劃設計
可持續的設計是處理好新的開發與鄉村環境的整體性。一般新的建設和設計融入到鄉村而不能突兀,最好是以保障鄉村景觀的可持續性,普遍采用綠色公共設施。
文化的多元化保護。多元化改造與建設貧困戶的住房與前庭后院。結合村寨的特色進行不同村寨建筑符號體系設計,住房的花木、果蔬、標識符號等的規劃設計,結合每戶貧困戶主人的文化背景與偏好進行規劃設計,豐富了鄉村多元化的產品,提高旅游者的體驗性。同時應對貧困村的廁所與排污設施的干凈與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貧困村的生產環境與生活環境品質得以提升。
2018年3月,國家旅游局聯合12個部門共同制定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共梳理出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貧困村2.26萬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230萬戶。下一步,國家旅游局將每年對深度貧困地區進行金融支持,旅游扶貧項目將不少于1000個,資金不少于3000億元,通過招工、訂單采購農產品、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幫扶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文件中指出,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因地制宜確定各類鄉村旅游建設發展類型,選擇精準到戶到人的脫貧模式。創新投融資方式和途徑,為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各項旅游建設盡可能利用原有建設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突出農村特色和田園風貌。
做好鄉村旅游扶貧就是要研究鄉村旅游扶貧的各種模式,以充分體現服務農村社區、傳承本土文化、實現減貧發展的目標,亦符合國家提出的“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必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切實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續性,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的獲得感”的精準扶貧原則。因此,實施可持續的鄉村旅游產品規劃設計,打造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戰略,突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打造區域性文化旅游精品,不僅有利于全面落實鄉村幫扶政策,打好十三五期間的鄉村扶貧攻堅戰,更有利于發揮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文化特色等資源優勢,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帶動和幫助貧困農戶發展和增收提效,增強鄉村的自貧“造血”功能,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李佳.扶貧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2]李國平.基于政策實踐的廣東立體化旅游扶貧模式探析[J].旅游學刊,2004,(5).
[3]張偉,張建春.國外旅游與消除貧困問題研究評述[J].旅游學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