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影響人們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實踐活動,亦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能否得以生存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下深入探討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發展觀,進一步理解在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文化大規模交融的格局下,文化如何生存、究竟又該去向何處的問題。這關系到中國及世界的優秀文化能否得以傳承和發展,關系到以文化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理直氣壯、充滿底氣,更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從教育自覺走向教育自信。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明沖突;文化自覺
1 導論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其《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經典論述:國家“不是作為一種經濟機制而運作,而是作為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并顧及到培育自身的民族文化……而運作的。”其中,培育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稱之為“公民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影響人們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實踐活動,亦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能否得以生存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下深入探討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發展觀,進一步理解在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文化大規模交融的格局下,文化如何生存、究竟又該去向何處的問題。這關系到中國及世界的優秀文化能否得以傳承和發展,關系到以文化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理直氣壯、充滿底氣,更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從教育自覺走向教育自信。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曾提出:由“反思”引發的“精神沖突”最終會導致“混亂邊緣的不寧和運動”。中西方的眾多學者們也同樣看到了這一問題,在這里本文討論的是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與中國學者費孝通的“文化自覺論”。這兩位學者的“文明沖突”與“文化自覺”理論都來自于同一時代背景-文化全球化。
本文試圖通過對這兩種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對其實質的辨析來探討全球化背景下人類文化的最終發展方向,并以此來引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2 “文明沖突論”帶給我們的沖突
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是要力證文化認同已成為了冷戰后世界各國結合、分裂和沖突的主要模式,即“全球政治沖突并未結束—雖已不再源自意識形態沖突, 卻可能源自各大文明間的沖突,尤其是伊斯蘭文明、儒教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沖突?!?/p>
深入理解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理論看似站在客觀地角度,看到了文化在塑造新的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實質還是站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角度來審視文化發展問題的。學界有很多學者對此發表了很多看法,比較突出的觀點是:“文明沖突論”過于強調文明間的隔閡與沖突而忽視了文明間互相學習甚至融合的可能性。
塞繆爾·亨廷頓作為美國當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國際政治理論家,曾先后在美國政府許多部門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所以其思想不免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也即是說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更多地是站在西方大國的角度來審視文化發展的問題;同時,他更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他最關注的還是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沖突所帶來的后果,即文明競爭中優勝劣汰的后果,始終以文明中的領導者自居。綜上所述,亨廷頓積極的倡導西方文明要團結起來更新和保護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來自非西方文化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于亞洲的伊斯蘭文明、儒教文明給西方文明帶來的挑戰,以繼續保持西方文明的優勢地位,其本意或實質并非是要真正參與到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對話中來。
3 “文化自覺論”帶給我們的反思
“文化自覺”這一理論的首倡者是我國著名人類學、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費孝通先生是在深刻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接受多元文化這一問題的基礎之上提出文化自覺理論的。先生關于文化自覺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對其目標、路徑等的論述中。
文化自覺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全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文化自覺的路徑即是“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p>
任何一種好的理論應該是符合人類需求及具有時代意義的理論。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類學、社會學大家,費孝通和亨廷頓一樣都關注到了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新格局和新趨勢,即文化接觸和沖突的趨勢,所不同的是先生的觀點不帶任何的政治色彩,更摒棄以世界文明領導人自居的理念,這一點正如費孝通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目前那些以‘文化領導人、‘掌握著優勢文化自居的人還堅持著先進和落后之分,實質就是上一代的‘文野之別?!辟M孝通先生是將視野放在了更廣闊、更深層次的角度---即文化的發展如何使全人類和諧共處的角度來探索文化發展道路的。由此可見,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論”是符合人類需求及具有重要時代意義的。
方李莉作為費孝通先生的弟子對于“文化自覺論”的實質有更為透徹的見解,費孝通的“文化自覺論”與亨廷頓的“文化沖突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化自覺論”的實質是始終強調世界各種文明的合作發展趨勢,而不是競爭發展趨勢,力圖讓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都真正參與到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對話中來,以此傳承和發展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4 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沖突”與“啟示”
4.1 “文明沖突論”的啟示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雖有眾多偏頗之處,但其還是準確的認識到了文化在塑造世界格局中的主要作用,喚起了人們更加關注文明沖突、思想沖突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文化思潮的涌入極大地沖擊著國人的思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對這一趨勢所帶來的后果提高警惕。由于中外文化的沖突,一部分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產生了嚴重誤解,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使人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
4.2 “文化自覺論”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因為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及受教育者的思想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保持理直氣壯、充滿底氣的狀態,就必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的進行教育反思,形成教育自覺,進而走向教育自信。費孝通的“文化自覺論”引導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對不斷變化著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及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態有自知之明,明白這些背景的來歷、形成過程及變化發展趨勢,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自主能力、掌握教育工作中主動權的同時更要注意教育過程中的溝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用“有教無類”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受教育者,用“和而不同”的對策和方法團結他們、吸引他們,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從而由教育自覺走向教育自信,才能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孫文廣.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許玲(1989-),女,侗族,貴州貴陽,法學碩士,貴州盛華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