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彪
【摘 要】自實施新課程標準起,口語交際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教材的內容、編排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低效、無效等諸多問題,本文立足《語文課程標準》,以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為例,從口語交際課現狀出發,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談談自己對一年級口語交際的幾點嘗試。
【關鍵詞】一年級 口語交際 多方激趣 互動評議 指導示范 挖掘話題
如何改變課堂上的這種種現狀,切實提高口語交際課的效率,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說得精彩,說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呢?筆者認為,口語交際作為一種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一文一課就能培養練就成的,而是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統盤考慮、多管齊下的一項持久工程。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陣地,故而筆者就一年級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立足課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了嘗試。
一、多方激趣,誘導說話
1.利用圖畫,鼓勵學生說
看圖口語交際是口語交際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它是在讓學生充分觀察圖畫、思考圖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口語交際訓練。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配有大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畫,這些圖畫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圖意明確,構圖富有童趣,對學生吸引力大,學生樂意看。二是畫面聯系點多,便于學生直接獲取口語交際材料。單幅圖上的人與人、物與物、景與景、人與物、人與景等,都互相關聯,密不可分;多幅圖或反映一個情節,或突出一個主題,或圍繞一條線索,一圖一個要點,環環相扣,形成整體。這樣的圖,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找到口語交際的依據。三是畫面所反映的事物,接近學生的實際,體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學生看了易產生真實感知和親切感。這樣的圖,利于學生認識生活,認識事物,認識社會,便于學生表情達意。
如在教學《小兔運南瓜》一課,我先從兒歌導入然后引導整體看圖,感知大意。在指導學生看圖時,我采用了以下引導步驟:
第一,指導學生分別觀察第一幅圖和第三幅圖,說說各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或方法整體感知圖畫,旨在通過主次區分,識別圖畫的主要內容,把握圖畫的中心主題。(地里的南瓜成熟了,小兔把南瓜運回了家。)
第二,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背景和細節,多方位、多側面地搞清背景、細節在圖中的作用。因為一般情況下,圖上的事物,無論主次,都有其作用。他們有的點明了時間、地點,有的烘托環境、氣氛,有的襯托主體事物,準確反映事物間的聯系等等。這些情況都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全面分析。所以,在整體感知畫面后,讓學生仔細觀察第一幅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滿地都是金燦燦的南瓜,小兔面前是一個大大的南瓜,從這可以知道是初秋時節,菜園里的南瓜成熟了。可是南瓜很大,兔子很小,小兔子運大南瓜的確很困難。再觀察第三幅圖,從圖中我們看到一位扎著頭巾,穿著圍裙,手里拿著勺子站在小木屋前,睜著大眼睛指著大南瓜驚奇地問:“你是怎么把南瓜運回來的?”從此可以猜測到,兔媽媽正在家做飯,聽到屋外的聲音急忙走出來看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小兔身旁的大南瓜,很是奇怪。
第三,在把握了事情大概后,我依據圖畫,設問激思,優化信息轉換,引導學生思考、想象,探究問題“南瓜那么大,小兔那么小,它到底是怎么把南瓜運回家的?”然后指導學生注意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身邊的事物,探究問題:小兔看見了什么?它是怎么想的?以此把語言與思維關聯起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把看圖中所感知的畫面形象、內心感受轉換為語言信息,使學生看圖之后有話可說。
二、角色表演,激勵學生說。
表演是用有聲語言、形體語言等表達方式,將自己知道的事物、道理、思想、情感等向別人進行傳達。在教學中運用角色表演,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進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性化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
如在教學《小兔運南瓜》時,根據第三幅圖的意思,讓學生表演南瓜運回家后小兔與媽媽的對話情景。又如教學《荷葉圓圓》,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好荷葉、青蛙、小水珠、蜻蜓、小魚的頭飾,五人一組表演。學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動作,把青蛙的高興勁兒,小水珠躺在搖籃里舒服的樣子和小魚自由嬉戲,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這樣的表演有聲音、有動作,學生愛演愛說,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在教材中適合表演的課文很多很多,如《自己去吧》、《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小蝌蚪找媽媽》等等。
三、續編故事,讓學生大膽說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異想天開的新奇念頭經常會出現,評價的意見也獨到新奇。續編故事,其特殊的表現形式與豐富的內容,便為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與成長提供了一個平臺。它是學生在已有故事的基礎上,根據對故事內容的了解,通過對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進行的。續編故事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非常大,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寫作的藍本。在續編故事時,指導學生在讀懂原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擺脫人們的共識和傳統觀念的思維定勢,從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據的全新故事。即續編的故事可以是原故事內容的發展,可以是原故事思想的引申,也可以是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新故事。總而言之,本著同中求異的原則,學生的思維、想象可以走多遠,走多廣,我們就鼓勵他走多遠,走多廣,千萬不要設置框框,限制他們的創造力。如一年級下冊的《松鼠和松果》,可讓學生展開想象續編課文:在松鼠種松果的地方將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位詩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才。對精彩的語句老師及時給予喝彩、鼓勵,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增強口語交際的自信心和勇氣。
參考文獻
[1]林玲. 巧引妙導,讓學生互動起來[J].小學語文教師,2008.5
[2]張林靜.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互動技能[J].小學語文教師,2008.5
[3]劉仁增.搭建互動平臺.發展交際“語技”[J].小學語文教師,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