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伶英
【摘 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正努力地把學生從單一的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推上多元的軌道,使學生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在實際的教學中,試將學生分成兩人組、四人組、專家組、參觀組等多種形式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取得一些心得。本文以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談談以多種分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習得學生交流。
【關鍵詞】合作學習 分組形式 學生交流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采用不同的分組形式,使每名同學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就是要充分利用學生間交往所產生的教學效果,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和創造能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愉快的學習情境。
一、兩人組合作學習
兩人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合作學習的最小單位,是其他合作形式的基礎。在進行合作學習的初期,采用這種方式,使學生初步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
第一,兩人合作小組的人員搭配。一般把學習程度差不多的同學編在同桌,成立一個學習小組。對于較差的那幾組同學相對集中,便于教師及時輔導。對于其他小組,由于學習水平相近,認知水平差異不大,合作時完全在一種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研討,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避免了“強——弱”分組時差生的自卑心理及優秀生轉變成組內的“小老師”、“小權威”的情況的發生。
第二,合作過程及形式的調控。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講清合作要求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小組中出現的比較好的合作形式及方法要及時加以表揚,號召其他小組向他們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好的學習方法是同學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只要善于動腦,都可以使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如在教學分數乘、除法計算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目:
2.8×1
可以怎樣進行計算?對這一題大家討論得很熱烈,方法都符合要求。但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一組中的兩個同學不僅進行了討論,還把幾種方法做了簡單的記錄:
(1)分數:2 ×1 (2)小數:2.8×1.25
0.7
(3)約分:2.8× (4)分配律:2.8×(1+ )
1
發現這種情況后,及時對這一組的討論進行了輔導。匯報時指名讓這一組發言,效果當然很好,而教師把表揚的重點放在了他們所做的討論記錄上。讓學生明白,討論時進行簡單記錄,匯報才能有根據,思路更容易表達。
二、四人組合作學習
四人組是增加合作伙伴,增大信息的交流量,同時也是研討范圍的擴展。如何采用靈活合理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傳遞出去,小組成員所處位置及如何分協作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
第一,四人合作小組的人員搭配。首先把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一小組通常由一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和一名學困生組成。做到組內質異,組間質同。為學生開展公平競爭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以便產生互相激勵的效應。每組設組長一名,開始時由優等生擔任,一段時間后,由組員輪流擔任。組長有權根據情況安排發言順序和組內工作的分配,負責監控組員知識的掌握情況等。必須給組內成員均等的機會發表看法,不能組長一人包辦代替,盡量避免學困生當“聽眾”的情況發生。
第二,合作過程及形式的調控。在教學過程中,待揭示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以后,根據教師出示的思考題,結合課本進行討論。而教師則在組間巡視,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對一些學困生做出一些必要的點撥。在檢查學生的討論結果時,對一些大家基本掌握的知識,可以讓學困生來當講解員。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又使培養學困生的數學語言交流能力成為可能。對一些難度較大、比較抽象的題目,則讓一些優等生來表達。
如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老師出了四道題:一道題很簡單,兩道題中等難度,一道題很難。每人一份題目,各組間進行比賽,看哪組先得出正確結果。其中有一個小組的組長把這四道題按難易程度根據組內組員的學習水平進行了分配:學困生做最簡單的那道題,中等生做中等難度的題目,自己做最復雜的那一道。很快就得出了四個答案。交上來后,有一個中等生做錯了一道題,冠軍被另外一個組得走了。但這個組的同學們卻受到了教師的大力表揚,把他們合理分配“人力”的經驗在全班進行了推廣,并據此給大家介紹了有關“策略”方面的知識,同學們感觸很深。
三、其他分組合作學習形式
在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的形成和合作技能的提高,也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還可采用以下幾種合作學習形式。
第一,“專家組”合作學習?!皩<医M”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建立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更為高級的合作學習形式,在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巧都比較熟練的情況下采取這種方式。主要形式是這樣的:每小組四名同學可編成①~④號,必要時把每個合作小組中相同號的同學重新編成一個新組,專門研究某個問題,使問題被分析的更為透徹,這就形成了針對這一問題的“專家組”?!皩<医M”合作學習形式打破了組組之間的界限,擴大了信息的交流范圍,并且對問題研究的深度有所增加。四人一組的學習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對問題的研究結果往往傾向于好同學的意見,而且對其他組的研討情況不了解,好的結論不便于在全班進行推廣,如果都進行反饋,教學時間又很緊張。這時“專家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體現了出來,如在學習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時,為了明確應用題的結構,溝通知識間的聯系,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已知條件:楊樹棵數比柳樹多 ,然后讓學生根據條件填表:
學生采取四人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后,如果每空都進行全班反饋,說算式講道理,時間上不允許。怎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呢?這時便采取了“專家組”的討論形式:每組①號同學組成第一專家小組,專門研討第一豎行的三個空的正確算式及算理,每組②號同學組成第二專家小組,專門研討第二豎行三個空的列式及算理,依此類推,共組成四個專家小組。研討時雖然每個專家組成員對其他豎行的填法可能不太清楚,但對自己的三個空研究得很透徹,真正成為了“小專家”。這樣,每題的答案都能保證結果正確,每名小組成員既是信息發布者、攜帶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交流量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大大增加,每名同學所處的角色有變化,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第二,“參觀組”合作學習。在做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時,也有個別合作學習小組可能會感覺有些困難。為了讓這部分學生也參與到學習的具體過程中來,在教師允許的情況下,小組內的四名同學可分散到其他不同小組“參觀”學習,汲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與其他同學再次進行互相交流,最終形成本組的意見。如在復習“比和比例”這一單元教學內容時,讓每個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對整個單元的概念進行整理,找出它們的區別與聯系。一個小組的同學不知如何入手,教師讓他們分開到別的小組進行“參觀”,向別人學習。在回到本小組后,每位同學分別介紹了別的小組的研究方法,經過篩選,最終選擇用列表的方法進行合作研討,并很快整理出了這樣幾組概念:化簡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比的基本性質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正比例和反比例,而且精心制作了表格,認真進行填寫。在反饋時,這個小組的研究成果反而成了“標準答案”,又被其他小組列為“參觀對象”,各組互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合作學習方法不是萬能的,它是與傳統的班級授課形式不是一對矛盾體,如何把兩種學習形式作好定位,進行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也是有待于繼續研究、嘗試、總結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
[3]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蒯超英.學習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