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凱里學院科研處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性質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內在以及其特性,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現。自然屬性是人生存和存在世界上的基礎,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人的社會屬性[1]。”對于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而言,人際交往是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正常的人際交往以及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人能夠正常全面發展的必要保障。如果儲下降了人際交往障礙問題,這會帶來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偏差等問題。
而我們的大學生新生群體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感情上的普遍特點就是情感很豐富,情緒波動較大,易被感情影響行為。而且由于剛從高中升到大學,學習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新生在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容易出現各類問題,而人際交往障礙問題則是這些問題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某地方高校某班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的方法,分析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問題,并嘗試提出克服這些障礙的對策。
(1)性別比例:調查樣本的性別分布情況為女大學生58.7%,男大學生 41.3%。
(2)生源情況: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23.91%來自城市,23.91%來自縣城,52.17%來自農村。
(3)家庭情況:在46份有效問卷當中,以家庭平均年收入為衡量標準其中有45.65%的樣本來自貧困家庭,54.35%的樣本來自非貧困家庭。
表1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1、人際交往能力現狀分析
在問卷調查中,該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調查樣本人際交往能力現狀
從表2中可以看到,調查樣本中有25人人際交往能力較好,約占總人數的54.35%;但是將近一半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際困擾問題,其中覺得一般困擾的有16人,約占總人數的34.78%;認為存在嚴重的人際交往困擾問題的人有5人,約占總人數的10.87%。
2、不同性別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
不同性別人際交往能力比較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總體比較
從表3中可知,在人際交往中男女之間有著明顯差異,在所有的男生中,只有2人覺得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困擾,約占10.52%。而女生群體里有19人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問題,約占女生中70.37%。
3、不同生源地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
不同生源地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生源地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
由表4可知,縣城、農村生源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存在困擾的人數多于城市生源的學生。
4、不同經濟情況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
不同經濟情況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經濟情況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
由表5的結果可見,經濟因素和新生的人際交往困擾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貧困學生里,約有43.48%的學生存在著人際交往困擾問題。
5、小結
通過前面各表格中對性別、生源地和家庭經濟狀況等不同類別的樣本的比較分析,發現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確存在內因差異,主要表現在性別、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家庭所處地域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結合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并對該班學生通過個案訪談的方式,我們認為在新生中影響他們人際交往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主要體現在認知障礙和個性缺陷兩個方面。
1、認知障礙
認識是我們對自己本身及自己周圍的一切的主觀上的感受和評價。由于認知的主體和客觀條件的原因,認知并不一定全都是正確的,而錯誤的認知就會對事物發展造成的阻礙。在人際交往中亦如此。因為對自己還有他人的錯誤的認知,是影響新生正常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樣的錯誤認知往往表現為對自己不能夠形成正確的認識,容易自卑,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嚴重受挫。
個案1-1:A,女。
A說由于出生在農村,家里條件也不好,從小都沒有參加過什么興趣愛好培訓班,來到大學后,發現好些同學都有不同的才藝,班級搞活動,別人都是能唱能跳,但是自己什么都不會,覺得很自卑。而且同學們聊的很多話題她都不知道,漸漸地就不怎么喜歡和同學講話,也不愿意去參加集體活動。
除了自卑,還有些學生是因為對自己的評價過高,導致在與人相處過程易以自我為中心,造成了一定的人際交往困擾。
個案1-2:B,女。
在大一下,B找到班主任要求調換宿舍,原因是B覺得其他的三個舍友生活習慣她覺得不能適應。因為B的家庭條件好于其他三位舍友,而她也總是嘲笑室友,所以在宿舍里和她人的相處并不融洽。在訪談中,筆者還了解到因為為人傲慢,其實在班里B也和很多人相處不好。而B卻認為錯都是在其他同學,他們都是嫉妒羨慕她。
通過訪談,可以看到自我認知的偏差在新生的人際交往中會造成一種認知障礙,阻礙學生的正常人際關系發展。
2、個性缺陷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人際交往過程里,一個人的個性也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擁有良好個性品質的學生往往能夠建立起正常、成功的人際關系。而那些個性中有缺陷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關系的建立。
個案1-3:C,男。
C的個性比較狂傲,由于高考發揮失常,沒有考上心儀的重點大學,來到現在的學校,他的目標是考上原本心儀的學校的研究生。但是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時,C看不上自己讀的學校,也看不起自己的同學,甚至是看不起自己的任課老師。所以,現在C和同班同學甚至任課老師的關系都很緊張。
大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就是大學校園。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評價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主要標準就是成績。這樣的評價體系對進入到大學的大學生們來說,依然還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有些學生來到大學以后,依然還是按照高中的學習習慣,只顧個人的學習,認為各種大學活動是浪費時間,這樣的認識偏差形成后,對于他們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表現為在交往過程中,不懂得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缺乏人際溝通能力,造成一種“高分低能”的印象。
個案2-1:D,女生。
L某從小成績就很優異,由于高考發揮失常,沒有考取理想的學校,所以她立志要考取某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所以除了上課時間以外,所有的課余時間她全用來學習。從不參加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也很少與班里同學交往。與同寢室的同學關系也不好,因為Y某覺得她們不好好學習,甚至還會影響到她的學習。久而久之,Y某在班里就變得邊緣化,基本上沒人同她往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為人處世風格。
個案13-1:E,女生。
E來自城市,個性好強。但是大學第一個學期結束時,班主任發現E受到了同宿舍甚至是同班同學的排斥。在訪談中,E說,因為和同學相處不來,她覺得很受挫。她認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她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同學們就是不愿意接受她的建議。E也說到從小到大她的父母對她要求甚是嚴格,不管她取得多好的成績,她的父母不是給予鼓勵而是習慣于“潑冷水”。所以她和同學相處的時候,也習慣于用父母對她的方式和同學交往。日積月累,所以和身邊的人的關系就越來越緊張。
通過調研,要想解決新生入學后的人際交往的各類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從大學生自身、學校環境、家庭教育等方面著手去解決問題。
(1)大學生要積極完善自我,消除障礙。要做到正確認識自我,積極參與人際交往,樹立起自信心;克服片面評價他人的缺點,培養良好的性格;要懂得尊重別人,學會換位思考;要掌握說話的藝術,善于傾聽別人;要總結經驗,多向他人討教。
(2)學校應積極主動引導新生參與良好人際關系建立,發揮出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強化師生溝通機制,及時地發現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并疏導學生的交際行為。面對新生在入學后的各種不適應,學校方面還應該積極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開設相關講座,幫助新生,尤其是家庭貧困的學生去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學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3)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站。家長應該要摒棄傳統的家長權威觀,學會與孩子進行平等有效的溝通技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關心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與發展。新生入學后,家長也應該常與孩子聯系溝通,分享與人相處的技巧和方法,多鼓勵孩子,如果出現了人際交往問題,要從正面引導孩子去面對解決各種人際交往中出現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