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精準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努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滿足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2018年4月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成就,實現了“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在構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道路上實現了“三大突破”,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新目標,完成新任務,必須要創新工作舉措,探索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教育觀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教育裝備、教育體制的現代化。
我國歷來重視并致力于發展教育事業。從建國開始,就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方向,即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發展的要求,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此同時還強調實現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在教育,它不僅指明了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更揭示了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系;21世紀90年代,提出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要實行科教興國戰略,豐富了教育現代化的內涵;2010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同時還提到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明確了教育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到現在的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進一步彰顯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精神和本質特征。教育信息技術的出現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一種體現,任何行業面對技術的革新只能接受,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教育行業更是如此,不但要做到主動接受而且要做到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看,教育信息化符合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新趨勢。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根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2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其中,微博用戶使用率占網民比例的38.7%;微信用戶使用率占網民比例的84.3%;新聞客戶端用戶使用率占網民比例的83.1%。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順應智能環境下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新形勢下教育變革勢在必行,及時融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新內容,確定教育教學模式的新思路、新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信息化已經全方位地嵌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帶來了思想觀念和生存方式的深刻變革。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播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也要采取信息化教育手段。教育信息化作為一種媒介手段,在教師與學生中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直接影響學生接收與接受的效果。與此同時,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網頁鏈接等具象化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掌握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傳達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的規定和要求。正如領導所說,“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和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信息化時代,開放的網絡平臺空間和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使大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知識范疇更加豐富。大數據在互聯網中的應用,催生了信息的“個性化定制”,使得信息做到了貼近化和個性化,大數據可以根據推薦引擎測評用戶的瀏覽行為和閱讀習慣,實現信息的精準推薦,可以用“千人千面”來形容,滿足用戶對于傳播內容的個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滿足于過去傳統說教式的教育內容,應對教育內容進行及時的調整。首先要緊緊圍繞社會發展和學生的思想實際,來更新內容;其次要圍繞不同專業、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內容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就要具有時代性、針對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發現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積極回應。因此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要整合網絡資源,關注大學生的生活維度,不斷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實現現代化。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所有高校全部接入互聯網,各高校基本實現“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實現政治教育的現代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一載體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開辦網絡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思想政治教育圖書館和專業學術網站等平臺和欄目,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另一方面及時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場域,龐大的網絡空間,巨大的信息數據,矩陣式的傳播速度,良莠不齊的傳播內容,要求各高校有組織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入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盡快建設一支既有技術能力和網絡素養又有夯實理論功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占領網絡平臺中話語傳播制高點,做好信息過濾工作。與此同時,加強高校各類陣地建設管理,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從國家層面嚴肅處理各種謠言和詆毀我國政治制度的言論及文化產品,這對于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宣傳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