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鴿
摘 要: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沖擊,海爾成功轉型的做法值得很多正在轉型中的企業借鑒。本文對海爾集團轉型成功的做法進行總結提煉,給其他企業以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海爾
中國海爾成立于1984年,經過30多年的探索創新,逐漸發展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龍頭企業。面對“互聯網+”的潮流,海爾顛覆傳統企業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致力于成為互聯網企業。海爾在互聯網時代轉型成功主要得益于以用戶為中心、互聯網化平臺、生產智能化三個方面。
一、以用戶為中心
海爾作為中國家電行業的領軍者,始終貫徹“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其三大平臺:順逛社群交互云品臺、U+智慧家庭云平臺、COSMOPlat工業云平臺無一不體現用戶為主的思想。
海爾推出的順逛社群互交平臺,顛覆了傳統的商品到用戶的單向流通模式,用戶被納入平臺之中,可根據自身需要提出要求,平臺會持續追蹤用戶使用情況,依據痛點不斷迭代創新,引領產品升級,實現用戶全流程的終身價值;U+智慧家庭云平臺以海爾智慧家電為載體,可讓全球用戶體驗180+種智慧場景方案,開啟了“用戶要,工廠造”的供需對接新時代。在海爾智慧廚房平臺場景中,用戶不僅可以直接通過物聯網向冰箱、烤箱、煙機等智能終端網器發送指令,還可以通過網器將需求、創意等直接與企業、資源方對接,成為海爾這個創業大團隊的“合伙人”;COSMOPlat工業云平臺是海爾推出的中國首個獨創的、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把互聯工廠模式產品化并可對外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它將用戶帶入生產制造的第一線,解決了大規模與個性化定制的矛盾,因為用戶的參與,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產品的價值得到提升。目前,COSMOPlat已經開始對外提供社會化服務,其7大模塊已經拓展至11個行業、10個區域,服務于1300家中小企業。
二、企業平臺化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海爾提出了“人人是創客”的口號,在企業內部掀起了管理變革,打造了一個“平臺型組織”。
2014年,張瑞敏提出要砍掉中間層,海爾沒有上下級關系。自此,張瑞敏提出了“小微公司”的概念,海爾的小微公司分兩種:海爾占大股和海爾占小股,初創企業海爾一般占小股,它給員工提供一個平臺進行創業,并不多加干涉。“小微公司”中包括三類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平臺主做創業平臺,為大家能在他這個平臺上成功地創業服務;小微主是海爾小微負責人,一個海爾小微不超過8個人;創客就是員工。例如雷神游戲是一款針對愛好游戲的年輕一族的一款筆記本電腦,2014年1月15日一經售出就被一搶而光,2014年實現銷售額2.5億凈利潤1300萬元,被稱為第二個小米。從雷神成立開始,它就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與海爾之間成為結算關系。從海爾孵化到走向社會,再到稀釋股權,海爾成功打開與小微企業雙贏的局面,它逐步成為員工創業良好的平臺。截止到2017年,海爾互聯網轉型近5年,已經孵化了1160多個小微創業項目,其中100多個小微企業年收入過億元,24個小微企業成功引入風投,14個小微企業估值過億。
三、生產智能化
海爾對智能制造的理解是打通與用戶交互的流程節點,從“定制交互”到“網器終身交互”,海爾的生產智能化主要體現在互聯工廠上。互聯工廠最大的特征就是將機械化向著智能化、模塊化革新,并使用戶端、生產端、設計端等多環節無縫連接,以實現人機互聯、機物互聯、機機互聯。
早在2012年海爾就開始了互聯工廠的實踐,如海爾沈陽冰箱工廠打造的“智能交互制造平臺”致力于實現用戶、產品、機器、生產線之間的實時互聯,使用戶在家中通過網絡定制自己的冰箱成為可能。在互聯工廠,用戶提交訂單后,訂單信息實時傳到互聯工廠,通過虛擬設計、虛擬裝配系統轉化為產品方案,智能制造系統自動排產,可重構生產模塊可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快速任意組裝,用戶通過手機終端可以實時看到互聯工廠產品的生產情況。而今磁懸浮總裝線,在借鑒汽車行業動力板鏈地平線基礎上,可根據節拍設定自動運轉,做到6種產品的總裝混產,不良工程減少了30%,效率提升50%。且該生產線屬于用戶訂單驅動的柔性生產線,即用戶的體驗信息可上傳至生產線相應工位,用戶評價與員工薪酬直接關聯。
四、結語
海爾互聯網化的成功轉型,與其以用戶為中心、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轉型成智能化生產方式是分不開的。制造業企業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應借鑒海爾的經驗,積極擁抱利用互聯網,轉變傳統生產模式、管理模式、經營方式,更好地進行互聯網化轉型。
參考文獻:
[1]劉 蕾.制造企業服務化變革:互聯網轉型新模式——以海爾集團生態系統觀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8
[2]海爾COSMOPlat:打造工業互聯網中國樣板[J].福建質量技術監督,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