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斯
摘要:本文采用系統工程方法論中的切克蘭德“調查學習”模式為理論依據和邏輯框架,分析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的關聯因素及相互關系,再以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這四個高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為研究對象,對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和歸納,形成概念模型,之后將概念模型與現狀比較,提出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提出要采取“互聯網+”戰略。近年來,湖北省大眾體育發展迅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立,高校的體育教學成果能為大眾體育參與者提供科學的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從而促進大眾體育的健康發展,同時高校的體育教學成果通過與大眾體育的對接,不斷地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新的內容與思考,使高校體育教學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態勢,“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高校體育教學成果與大眾體育的對接,實現社會化提供了新的方式。
一、理論與邏輯框架
本文采用切克蘭德軟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邏輯框架,首先對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分析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的關聯因素及相互關系,再以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這四個高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為研究對象,對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和歸納,形成概念模型,之后將概念模型與現狀比較,提出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模式。
二、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的關聯因素及相互關系
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的關聯因素主要可分為校內關聯因素和校外關聯因素兩類。校內關聯因素主要包括教師、體育教學院系、教學管理和服務部門。校外關聯因素主要包括湖北省體育教育管理政府機構、社會體育團體、體育企業和知識產權。
(一)校內關聯因素及相互關系
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創造者和來源,是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推廣的核心動力;高校體育教學院系是對教師進行直接管理和服務的部門,其管理與服務政策和導向、提供的教學軟件硬件設施、創造的教學科研氛圍都會對教師進行教學成果社會化產生直接的影響;學校教學管理和服務部門是計劃、組織、管理、評估和監督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教學改革工作和教學研究工作的直接管理部門,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對高校的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管理和規劃。
(二)校外關聯因素及相互關系
湖北省體育局是湖北省省政府主管全省體育工作的直屬機構。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能夠豐富多元化的體育服務體系,促進湖北省大眾體育的健康發展,需要得到湖北省體育局在政策和措施上的支持與推動。
社會體育團體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育自身的規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愛好需求,自愿組織起來,以開展體育、健身和娛樂為宗旨的民間體育團體。①社會體育團體是聯系廣大體育鍛煉者、體育工作者、體育科學研究者、體育事業單位和團體的紐帶,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推廣離不開社會體育團體的推動和支持。
體育企業是構成體育產業的細胞。體育企業可生產有形的體育用品,也可提供無形的體育服務。體育企業所生產的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與高校體育教學成果有著密切和廣泛的聯系,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和體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推廣與更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exclusive right)。②高校的體育教學成果是高校教師的智力勞動成果,教師對其享有專有權利,在體育教學成果的社會化推廣過程中必然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對教師們的體育教學成果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就是對教師的法律權益和經濟利益的保護,是對教師們進行體育教學成果推廣的積極性的保護,從而是對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推廣得以長期、順利的進行的保護。
三、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
國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大致分為三類:戶外休閑教育模式、社會責任教育模式和俱樂部制的體育教學,實行課內外體育化和校內外一體化教學,加強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的結合。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是四個高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本文以此四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對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和歸納。
(一)美國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
美國地方政府和高校簽訂聯合開發計劃,共同致力于社區大眾體育的發展。美國法律規定“社區利用學校的建筑作為體育休閑中心”。在美國有眾多的社會體育團體,其中包括各類大學與中學體育協會和21個全國性體育學術團體。
美國大學普遍設有體育中心,面對社會開放,持體育中心會員卡的社會人群可以參加娛樂體育課(主要包括健身類和舞蹈類的大學體育課程),還可以參加校內體育競賽活動。美國大學體育活動的面向對象并不都是單一化的在校學生群體,教師、員工、校友以及其和大學有密切關系的社會人群都可以參與到學校體育活動之中,大學學校體育為社會人群提供了良好社會化服務。
(二)英國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
英國體育機構可分為政府機構、中間型組織和非政府機構。政府制定政策,中間型組織指定相應的發展戰略,非政府組織則按照其指導性政策文件進行具體實施。
英國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包含了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在內的全部體育領域。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相互聯系。從學校和體育俱樂部發展運動員,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運動天賦,成為競技體育一員;學校還與社區俱樂部聯系,學生完成從學校到社會都保持進行體育鍛煉的慣性。
英國制定了“學校體育—體育俱樂部鏈”計劃,目的是為了加強學校和當地的體育俱樂部之間的聯系,幫助在校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體驗體育文化氛圍。英國大學體育在英國體育管理體系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學良好的體育設施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眾多的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還使附近的居民參加體育運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三)德國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
德國的體育俱樂部體制在體育發達國家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從1816年德國第一個體育俱樂部成立以來,到如今已有9萬多個體育俱樂部,會員人數達到2700多萬人。這些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體育俱樂部在德國的體育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國的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都是建立在體育俱樂部體制的基礎上。
(四)日本高校體育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
在日本,群眾體育活動是以學校的運動部和企業的俱樂部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學校中的部分體育俱樂部是社會俱樂部的組成部分。日本的社區體育俱樂部主要是以政府投資為主修建體育設施,以設施附近的居民為參加主體的具有公益性質的體育組織。從1995年開始,日本的社區體育俱樂部正式以“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命名,走上了由過去學校俱樂部、單位俱樂部以及單一的社區俱樂部狀況向“社區綜合性俱樂部”發展的道路,政府不僅大力提倡和鼓勵所有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和學校體育設施向全體居民開放,而且還加大了對這類俱樂部的投入并采取樹立典型俱樂部等措施,大力發展這類俱樂部。俱樂部的活動場館大都是對外開放的學校體育設施和公共體育設施。③
四、構建概念模型
綜合上述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的高校體育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個共同點:
(一)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均是以體育俱樂部(校內和社會體育俱樂部)為核心來進行的,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以體育俱樂部為連接進行互動發展;
(二)主管體育的政府機構主要負責制定國家和地區體育發展戰略和政策、為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提供資金,不參與具體的政策執行和資金分配。
(三)各類高校體育組織和協會以及社會體育團體和協會在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形成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五、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模式
依據體育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的社會化互動發展模式的概念模型,結合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關聯因素,形成如下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模式,如圖2所示。
(一)以互聯網平臺為核心,構建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社會化模式。湖北省各體育院校和高校的體育院系可聯合開發和搭建發布和展示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的互聯網平臺;
(二)湖北省的相關體育主管部門可將高校體育教學成果發布平臺的建設納入到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對其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
(三)湖北省各高校的體育院系可聯合建立湖北省高校體育院系聯盟,與湖北省體育總會和湖北省體育科學學會等社會體育團體一起,按照湖北省相關體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對高校體育教學成果互聯網平臺進行建設、更新、維護、宣傳、商業運作等政策具體落實措施。
(四)湖北省各體育企業可按照湖北省相關體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參與到該互聯網平臺的商業運作中來。
注釋:
①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 583117924.html.
②知識產權(法治概念)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E4%BA%A7%E6%9D%83/85044?fr=aladdin
③丁英俊,日本社區體育對我國高校體育社會化的啟示[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6):94-96.
參考文獻:
[1](美)萊瑞·約翰遜,薩曼莎·亞當斯貝爾克,對于“慕課”的質疑——在線學習引發的社會反響[J].白曉晶,李勝波譯.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6):18-23
[2]王駿飛,李孝東,付明,高校教學改革項目規范化管理及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6(4):195-197.
[3]王駿飛,王亞輝,淺談高校教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策略[J],經濟師,2015(9):216-217.
[4]張躍軍,閆磊磊,MOOC北京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示范探析[J],學校體育學,2016,6(8):83-84.
[5]陳稷軒,袁紅,MOOC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研究[J],高等教育,2015(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