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雙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王益明,李圣君等從環節和鏈條兩種模式來分析“互聯網+”農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寇光濤,施威等認為“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有“核心企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平臺生態圈+中小企業集群”兩種。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 模式
王益明(2017)從“互聯網+”的角度出發研究農業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從環節融合模式看,有生產環節模式創新,流通環節模式創新,消費環節模式創新。從鏈條全程融合模式看,包括農業產業鏈條的全程可追溯,農產品生產銷售的直接對接和農產品全產業鏈的信息共享。李圣君(2016)認為, “互聯網+”農業全產業鏈的融合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環節融合模式,具體有生產融合模式,包括生產服務和生產過程、流通融合模式,包括電子結算和電子商務、消費融合模式,包括針對團體單位的電子化消費記錄和針對單個消費者的可查詢式消費。一種是鏈條融合模式:包括鏈條全程可追溯、產銷直接對接、鏈條信息共享和鏈條統一云端。
寇光濤,盧豐君(2016)認為,“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創新模式有兩種:“核心企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平臺生態圈+中小企業集群”。“核心企業+全產業鏈增值”的創新模式是指具有帶鏈競爭能力的核心企業通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將全產業鏈上各業務環節業務單元網絡化聚合起來,借助互聯網技術,整合現代農業科技、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建設涵蓋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方面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分別從以合作社主導的產業鏈上游生產環節增值路徑、以農業龍頭企業主導的產業鏈中游加工流通環節增值路徑和以農產品電商和產業聯盟主導的產業鏈下游消費環節增值路徑三方面進行闡述。“平臺生態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模式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社會資本、專業化服務機構等共同搭建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綜合服務平臺,提高全產業鏈的信息價值,形成開放式的全產業鏈平臺生態圈,帶動整個商業模式的變革。筆者認為,技術服務與專家智庫服務是其實施的價值源頭,信息與金融服務是助力杠桿,農產品電子商務其發展的有效手段,農業物聯網服務為其提供技術保障,最終落腳在公共政務平臺上。施威,曹成銘(2017)認為“互聯網+農業產業鏈”模式的路徑有兩種,即“核心企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平臺生態圈+中小企業集群”。“核心企業+全產業鏈增值”模式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通過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聚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等業務單元的主體和資源而構建的一種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平臺生態圈+中小企業集群”模式則由核心企業、社會資本和服務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打造網絡信息平臺,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開放式生態圈,可為不同鏈條上的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咨詢、金融支持、電子商務、生產監管、公共管理等跨界、跨域服務。
楊秋海,周振興等認為 “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主要有大數據模式,智能生產模式,電子商務模式,品牌銷售模式等。
楊秋海(2016)認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各種要素由于受到“互聯網+”的影響,正在以新的組合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的變革。“互聯網+農業”視角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有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為紐帶,對產業、市場、資源進行數據采集、整合、分析,建立涵蓋農業各產業云臺的大數據與基礎資源數據庫融合模式,基于互聯網技術,集成相關生產技術模型,形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的智能農業生產模式,通過互聯網整合銷售、采購、定價、結算、融資等環節的電子商務模式和品牌與溯源標識銷售模式。周振興(2015)認為,“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主要有六種:一、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為紐帶,溝通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的“互聯網+”農業信息的大數據與基礎資源數據庫融合模式;二、從生產環節入手,發展基于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互聯網+”生產環節的智能農業生產模式;三、徹底改變原來銷售渠道,使產銷對接變為產消對接的“互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四、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的“互聯網+”農業技術與農民培訓在線推廣模式;五、打造以優質優價為導向,以質量品牌為基礎的“互聯網+”生鮮農產品品牌與溯源標識銷售模式;六、通過移動互聯網,使農民直接對接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的“互聯網+”農村綜合服務模式。聶艷玲,崔鴿(2017)認為,主要的“互聯網+”現代農業可以歸納為三種模式:一是智慧農業,即在農業的生產領域應用互聯網的智能管理方法,實現農產品生產之前的土地質量分析,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種養殖;二是農產品電商營銷模式,即在農產品的流通領域綜合運用互聯網營銷;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催生出整個農業產業鏈系統包括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和農業金融等環節。
參考文獻:
[1]李 寧,潘 曉,徐英琪.“互聯網+”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趙曉萌,寇尚偉.農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最后一片藍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