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英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2018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平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根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晉在其專著《平臺經濟學》中指出,平臺經濟(Platform Economics)所指是一種虛擬或真實的交易場所,平臺本身不生產產品,但可以促成雙方或多方供求之間的交易,收取恰當的費用或賺取差價而獲得收益。互聯網平臺經濟是基于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型經濟形態。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發展對貿易及產業創新、升級都有重要意義。
根據阿里研究院和勤研究在2017年10月聯合發布報告《平臺經濟協同治理三大議題》中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萬億元,網民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平臺經濟已經占據了GDP的10.5%。并且德勤預計,中國平臺經濟規模將會在2030年突破100萬億。同時,該報告顯示,截止至2017年7月,全球十大平臺經濟體市值已經超過十大傳統跨國公司,其中中國公司占三席。全球共176家知名的互聯網公司,中國占了64席,中國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時至今日,平臺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須認真研究平臺經濟的特征和規律,推動其發展。平臺經濟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了全新的規模、內涵和影響力,同時也衍生出創新的平臺治理概念。
互聯網平臺經濟模式下有六種關系:
同行平臺之間是殘酷的你死我活競爭關系,比如360與騰訊之間的競爭、滴滴與uber之間的競爭、滴滴與美團之間的競爭、共享單車之間的競爭等。平臺之間的競爭的最終目標基本上都是為了在自己市場上達到壟斷的地位。
供應商和平臺之間的關系在不同時期的關系是不一樣。在平臺建設初期,平臺運用各種手段拉攏供應者,甚至為了吸引更多的供應商進行燒錢補貼。隨著平臺的逐漸發展和供應商的不斷增加,平臺不斷減少對供應商的優惠條件并逐步提高準入門檻。而當平臺發展成熟后,平臺就漸漸企圖不斷從供應商獲取更多的利潤。比如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優惠給消費者、以達到增加銷量、實現更多利潤。
消費者和平臺之間的關系在不同時期的關系也不一樣。跟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一樣,在平臺建設初期,平臺運用各種手段拉攏消費者,采取打折、發放優惠券甚至返利等方式來吸引大量消費者到平臺上來購買。隨著平臺的逐漸發展和的不斷增加發展期:隨著消費者不斷增加,平臺不斷減少對消費者的優惠。而到了平臺的成熟期,平臺不但取消、減小對消費者優惠和補貼,而且還企圖從消費者獲取一些利潤,比如用平臺優勢進行提價、隱瞞價格、一人一價等方式獲取額外利潤。
互聯網平臺供應商之間競爭是主要關系。由于互聯網的特性,互聯網平臺給一位供應商提供銷售機會,也會給同一行業的其他供應商提供同樣的銷售機會,這些無差別的機會待遇會造成同行業者甚至跨行業者之間的競爭。于是就產生了很多價格戰,出現很多仿制品、偽造品。供應商在平臺暴露的機會越多,得到的機會越多,其面對的競爭也越激烈、越殘酷。甚至由于平臺的關系,有些供應商出高價以獲得更多機會。
這兩者在過去都是交易市場的主體,但是在互聯網平臺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平臺似乎成為當今交易市場的主體。供應商和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上雖然獲得比以往更多的交易機會,但是越來越依賴平臺。隨平臺經濟快速發展。供應商和消費者都會越來越感覺到隔離感,都會感覺對市場沒有安全感:供應商難以全面知道消費者信息,消費者難以得到優質產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務。
互聯網交易平臺是開放性的,同時其虛擬性又導致了其隱蔽性。跟各個實體經濟一樣,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平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監管,監管離不開法治化。互聯網平臺多半是以資本為后盾,以資本收益為目標,其實現途徑的合法性,平臺對供應商、對消費者的利益的轉移等等都需要監管部門加強。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健康經濟體發展的必要條件,從以上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參與方之間的關系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平臺經濟在紅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互聯網平臺經濟的長足健康發展。
互聯網平臺在供應商和消費者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大大方便了橋兩邊的人們,在人們逐漸認同了、熟悉了平臺,然后就對平臺產生了依賴性,這個時候平臺的發展進入成熟期,于是開始出現了“超級平臺”和“店大欺客”。“超級平臺”崛起的同時,已有不少“超級平臺”在各自領域內構成了壟斷,并借助壟斷力量操控供應商、損害消費者利益。比如在去年“雙11”前,一些商家接到相關電商平臺通知,只能參加一家平臺的促銷活動,無疑減少了很多供應商本該有的更多交易機會。而對于消費者,壟斷除了減少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也增加更多的交易成本。比如,共享單車平臺之間的殘酷競爭,短期好像能享受到競爭的價格優勢,但是對于長期使用的用戶來說,被壟斷后的市場代價更高,而便利性卻差了很多。
當無數個供應商涌向一個互聯網平臺的時候,供應商之間的自由市場競爭便轉向了平臺引導模式下的不完全競爭方式。互聯網交易平臺賺錢,不僅僅是靠平臺使用費來賺錢,更多是靠的是各種活動報名,提供各種名目繁多的增值性服務來獲取。而這些所謂的增值服務,無疑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供應商競價排名、產品的曝光率、流量的獲取等等,每一項都是燒錢,每參加一項活動都是企業銷售成本的大幅上升。而且供應商一旦參與了,便沒了退路,在平臺層出不窮的服務誘惑面前,供應商不進則退。并且,除非一個供應商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否則很難在互聯網平臺上獲取忠誠消費者,因為供應商的排名一直在競爭中,稍有不慎排名就靠后,而這種靠后跟供應商的產品品質沒有任何關聯,只跟供應商的花錢競價排名有關。
2018年以來,平臺“殺熟”事件層出不斷。所謂“殺熟”,是互聯網平臺對一些忠誠客戶設置更高價格,“同貨不同價”。同貨不同價在傳統交易市場是對老客戶有優惠,而在如今的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平臺公司能夠輕易得知消費者購買意向和消費習慣,讓消費者在付費的時候被區別對待。從預定酒店到軟件打車到購買電影票,甚至連外賣,都出現了“殺熟”的現象。這些互聯網平臺打著共享經濟大旗的公司,運用大數據的統計,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按照公司本身的意愿分配消費者個人的資源,以謀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同樣的服務和產品,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用戶,而普通消費大眾毫無還手之力,甚至毫不知情。這正如一名互聯網平臺的前網絡工程師所說,大數據“殺熟”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道德商業倫理問題,只要企業有動機,甚至能做到更隱蔽的“一客一價”。這樣做雖迎合了平臺公司的短期的利潤最大化目標,長此以往,很多忠誠的消費者發現這一現象后,除了憤怒,還有深深的失望。
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生王勇認為,平臺經濟的監管主體有私人監管者和公共監管者兩種:私人監管者即平臺經營人自身,公共監管者即是政府監管者。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上看,政府監管將會是互聯網平臺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互聯網平臺由于其虛擬性,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規則的不透明,交易方式的靈活多變,而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的欠缺,使得目前政府在互聯網平臺經濟運營中的監管面臨巨大挑戰。比如,互聯網平臺交易中涉及到無數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個人隱私。而目前我國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方面還不成體系,針對互聯網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立法和機構未能及時跟上形式發展,特別是在網絡規模和復雜性日益提升的環境下,政府需要在法治法律層面上加強監督管理。
開發有效的監管方式,創新監管方法,加大監管力度。西方經濟學認為,當競爭市場中出現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時,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比自由競爭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更有利于市場環境的發展。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平臺經濟更需要政府在監管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與時俱進,有效監管。
加強互聯網平臺經濟運行的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是基礎。互聯網經濟普遍具有突破時空限制、跨國界、跨領域、注重交易時效,周期快等特點,大多是新產物、新模式、跨界服務等新型產品服務,現行管理機制不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新要求。以網店經營為例,由于無實體店經營,網絡交易的行為地、經營注冊地、業主的居住地都不在同一地點,使傳統的監管方式難以奏效。這就需要政府有的文件出臺,新的監管方式推行。政府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的技術手段,構建監管服務平臺,提升自身的監管服務能力。
根據互聯網平臺與供應商之間的利益沖突分析推測,隨著互聯網平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很多供應商將會退出純粹的互聯網銷售平臺,但是平臺經濟的力量仍是供應商的一個重要銷售渠道。所以加快行業抱團取暖發揮集體互助力量顯得特別重要,也就是曾經紅火現在活力不強的垂直電商平臺模式將是眾多供應商的依靠。這需要各個行業協會集中力量,與時俱進,結合現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工具,為行業會員創建專業的銷售平臺。將來,消費者的網絡購物會根據采購需求來選擇不同的平臺,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篩選時間并加強消費者忠誠度。
跟行業抱團取暖的思路一樣,未來更多的供應商還會聯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來共建網絡銷售平臺,比如義烏購銷售平臺、西域果園品牌的打造。總之是要擺脫以自身營利為主要目標的互聯網平臺轉向以服務供應商為中心的銷售平臺,而這樣的平臺需要一個集體的力量來能實現,這不僅需要供應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現今的互聯網平臺上,一個供應商想要在平臺上不花費過多的銷售成本而又保持自身銷售的不斷增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創立自己的有效品牌。供應商用自己的品牌去綁定自己的消費者,使客戶對品牌產生粘性,這當然是需要時間,但是也是想要持久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供應商貨物的品質仍是生命線,在品牌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供應商要加快產品創新與管理,用自己的產品品質去綁定消費者,使消費者對自己的產品產生了依賴性,逐漸創建自己的有效品牌。而對于成熟品牌,最終的模式還是會建立自己的官網,目前國外的一些大品牌基本上采用自建電商平臺的模式,這樣對渠道有所控制,也方便推廣自己的品牌。總之,對于單個供應商,除了抱團取暖之外,未來之路必然是自建電商、第三方電商平臺以及線下業務的多重結合。
互聯網平臺經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對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及增加就業等方面都有很大積極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也存在很多問題,政府、平臺及供應商都應積極從自身角度出發,不斷完善和改進現在運行機制,使我們的互聯網平臺經濟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