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懿
(長沙明德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8)
互聯網金融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根據馬云的觀點,他認為互聯網金融特指的是由互聯網相關企業或者一些互聯網平臺進行的金融業務,主要利用的是互聯網這個大平臺;[1]劉力臻認為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可分為支付業務上的初級版和投融資業務上的升級版兩個層次,廣義互聯網金融則是指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2]到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的用戶數量大約有6.4億,全年增加量為5800萬,通過通信移動終端網城的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數量上升到了85%。[3]而到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整體規模已經突破14億元,我國的P2P平臺數量也突破了3800家。[4]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非常迅速,擁有很大的市場規模,前景也非常廣闊。
隨著互聯網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校園貸”深受學生的歡迎,主要它非常方便快捷。
根據2014年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學生運用“校園貸”消費的金額就高達30多億元,而在2015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理財平臺螞蟻聚寶對全國兩千多所高校的學生理財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其中全國2500多萬大學生,超過35%的人用過互聯網理財,其中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使用貸款理財占據了前三。2016年蘇寧金融研究院指出,大學生在金融市場的比重將有可能達到18%,而整個市場的規模將會超過200億元。[5]由此看出,“校園貸”的規模在不斷增大,在大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
隨著“校園貸”的不斷風行,大學生網絡金融貸款受到很多人的關注。然而,“校園貸”市場的野蠻生長也滋生出諸多的問題,這與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強有很大的關系。為了提高市場的占有率,許多信貸企業降低了貸款的門檻,也導致了一些學生在貸款申請中額度超越了自己的還款能力,致使無法按期按量還款,背負“校園貸”的負擔。有關部門對“校園貸”缺乏監管審查使得這樣的情況得不到好的解決,陷入了惡性循環。
“校園貸”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因此處在國家法律的空白地帶。沒有非常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為不良“校園貸”提供了可乘之機,出現了許多虛假宣傳和欺騙貸款者的現象,很多學生在掉入陷阱之后才有所警覺。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缺,許多情況的鑒定顯得權責不清,對執法部門的工作造成很多困擾。這也就使得一些信貸企業變得肆意妄為,給社會帶來了眾多負面影響,不僅誘導了學生過度消費心理產生,還讓學生容易陷入高利貸危機,個人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大學生一般都是在異地求學,遠離了家長的視線,家長很難像初高中那樣,對自己的孩子全方面的照顧和監管,而且現在大部分的在校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或者其他親人對他們十分溺愛。同時,很多家長十分相信學校教育,平時自己工作繁忙,認為學校會管理好一切,從而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疏忽了對孩子的管理。當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欠下高額的“校園貸”費用時,他們不去主動詢問事情發生的原因,而是選擇付款買單,沒有及時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對子女進行教育,而是選擇乖乖買單,缺少對子女的教導,無形之中助長了孩子非理性消費習慣的形成。另外,學校的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價值觀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然而現在許多學校多注重于學科知識的培養,對學生道德法律的教育相對缺乏,這也就使得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法制觀念不強,在校園貸問題上的安全防范意識缺乏,由此滋生各種亂象。
對于市場上眾多的“校園貸”企業,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對一些不合格的企業進行整治,制定市場準入制度,規范“校園貸”企業的業務模式,限制大學生的貸款金額和次數,讓校園貸款在制度的規范下進行。另外,還應建立信用監督平臺,對違法失信的企業進行懲戒,對社會大眾公布相關處理結果,讓校園信貸重新進入秩序化軌道。
針對有關“校園貸”的法律的缺失,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給于有關部門法律權限進行管理,填補立法與執法的空缺。同時,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法律支持與保護,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的信貸陷阱中。
為了規避校園貸的風險,學生消費觀念的教育十分重要。學校和家長是教育過程的重要主體,發揮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具體而言,學校應對學生進行引導,開展相關的講座和活動,進行理財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的金融風險意識。家長也應重視消費觀念的教育,加強溝通,多進行理財知識的教導,避免學生陷入高利貸的危機,讓孩子合理規劃,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