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的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給高職院校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在此背景下,調研江蘇高職院校,分析其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困境及可以采取的對策建議,為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基礎。
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和普通本科相比具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一些民辦專科可能由于學費較高在生源質量上要低于普通的高職院校。同時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還與招生方式相關,高職院校的招生主要有兩種,一是在本科批次后招生錄取,處于高考錄取的最后批次,錄取學生的分數較低,整體上要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二是采用注冊制入學,學生和院校雙向選擇,淡化對分數的要求,因而的難度,需要學校在培養人才時付出更大的努力。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屬于人才培養類型的應用型人才范疇。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都來自于應屆畢業碩士或博士,這類人才大都是學術型人才,主要從事科研研究。因而在貫徹學校的技能型人才培養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在日常教學中忽略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同時應屆生缺乏一定的實戰經驗,大都紙上談兵,導致課堂內容純理論教學,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產生一定的阻礙,從而影響高職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的經費有國家支持和自籌經費,但是經費來源比較單一,經費不足會影響高職院校的長足發展,經費短缺會影響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軟硬件建設等。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其經費主要來自于學費的收取,學費來源比較單一,受生源數量的影響較大,生源數量一旦不穩定就會造成經費的不穩定。經費的不穩定會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轉,不利于其高質量的運行,不利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減少就會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主要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加側重于實踐技能的提高,然而在調研中發現,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計劃制定中理論課時偏大,實踐課時明顯較少,這點在民辦專科院校表現比較突出,因為實踐教學的成本要高于純理論教學,所有調研中發現不少高職院校更加傾向于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環節。同時在上課中,缺乏雙師型教師,導致課堂主要以理論為主,不能理論結合實際,導致課堂質量不高。另外在社會實踐環節流于形式,學校不夠重視社會實踐環節,導致學生所學和企業所需脫節,培養出的人才不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
一是專業設置上不能突出高職院校的特色。在初期發展時,照搬本科或其它同類型院校的一些專業,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卻出現了教學基礎設施、師資隊伍卻跟不上。導致了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局面。二是盲目開設新專業,趕時髦,自身并不具備開設新專業的條件,盲目開設導致專業建設跟不上,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充分調研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切合市場的需求,應該充分調研設置符合企業要求的課程,以市場為導向設置課程,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應該增加選修課程的種類,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個性化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在學時分配上加大實踐課程學時,滿足學時實踐技能提升的需求,從而創新已有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提升,所以學校應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實行校企合作,讓學生深入企業實習,將平時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這一方面可以為高職院校培養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企業的人力資源問題。校企合作可以實現雙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經之路,需要加強雙方的合作,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高職院校在發展中面臨的較大困境就是雙師型教師的缺乏,因而學校應該注重教師的培訓及提供合適的平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比如可以開展訪問工程師項目,讓教師深入企業,參與企業的生產與管理或者直接去企業掛職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等,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把實踐技能帶到課堂上,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時學校應該為師資提供各種平臺,鼓勵教師外出交流,鍛煉教師的能力為教學更好的服務。最后應該積極引進有企業經歷的教師,這部分人才來自于企業熟悉企業的需求,可以更加直接的傳播實踐技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嚴格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現實中很多高職院校的監控體系不完善,往往只是片面的局限于某個環節,比如嚴格要求教師出試卷的質量,而忽略了教學質量的其它方面。也存在雖然監控體系比較健全,但是實施不力,流于形式,并不能充分發揮質量監控體系的作用。高職院校應該從教師、院校、學生的角度建立健全的質量監控體系并付諸實施,建立合理的質量控制體系,體系應包括教學運行的所有方面,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監控,切實提高教學運行質量。
準確定位專業設置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反映市場的實際需求,需要和企業的需求相結合。在設置專業前首先要考慮自身的辦學條件是否滿足設置專業的要求,同時應該充分調研市場,了解市場的實際需求,按照企業需求來培養人才,準確定位專業的設置。另外可以嘗試與企業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的模式,把企業的人才培養放到學校來,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提升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