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鴻
【摘 要】 根據互助和諧原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伙伴學習”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過程當中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體性。這種以學生自學為主的多種形式并存的“開放型”“交流型”的教學形式,把語文課堂上的自由真正還給了學生。
【關鍵詞】 伙伴學習;學生;閱讀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 只要把兒童解放出來,小孩能辦大事,也能互教互學,自己當“小老師”。因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了“伙伴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自由結組,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進行教學,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過程當中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體性,還能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當中產生快樂、愉悅之感,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
1. “伙伴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在語文課堂上,我堅決按照“訓練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學。這樣就把教師的職能由單純的知識講解、檢查,轉變為引發動機,典型示范,點撥疑難,揭示方法,糾正偏差、總結評價。學生從原來被動的坐著聽,轉變成為主動的放開手腳、積極參與。
2. “伙伴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我綜合考量了課堂學習過程當中每個學生的性別、特長、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等因素,按照“互助和諧”的原則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座位形式也從原來的“插秧式”單人單桌變成了4人小組圍坐式,方便了學生溝通、交流和討論。把自我自學、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全班匯報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原來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轉變為生與生、師與生的多向互動,構建以學生自學為主的多種方式并存的“開放型”“交流型”的教學形式。
3. “伙伴學習”的課堂教學步驟。(1)學生自學,初步了解課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自學要求。自學要求可分為四點: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②理解新詞意思。③讀通課文,了解課文意思。④思考預習中的問題,發現疑難,提出疑問。(2)分組討論、繼續學習課文。在學習研讀課文中的重點部分時,老師先出示閱讀提示,然后提出有針對性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在“伙伴學習”中,為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老師要從旁引導,允許出現不同意見的爭論,鼓勵學生要從多角度看問題。小組討論結束后,還要分別作出小結。(3)教師點撥,深入理解課文。當學生對文章中的語言文字有一定理解后,老師再來指導學生進行全文總結,積極幫助學生解決文章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感悟和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從中受到啟發、明白道理。(4)閱讀拓展,伙伴分享中提升能力。①拓展同類題材閱讀。課本文章內容畢竟容量有限,結合教學內容補充同類閱讀內容,可以在拓展實踐閱讀的同時,檢驗課堂閱讀效果。②拓展同一作者閱讀。
4. “伙伴學習”的課下閱讀活動。“每日一讀”的閱讀活動提高了伙伴學習的集體凝聚力。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同一本書籍的漂流共讀,然后集體參加班里的“每日一讀”活動,向全班同學推薦小組閱讀的好書。每個組介紹的書籍都不相同,不斷變化的推薦書目,極大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不同領域的各類書籍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各組書籍推薦的展示形式自由設計,既可以是誦讀也可以是表演。
綜上所述,應用“伙伴學習”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在合作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經過一年多的語文課堂實踐,我的課堂“伙伴學習”成效明顯,既讓所有的小腦子和小嘴巴都動了起來,也讓一些原來組織能力較差和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成績落后的學生,在伙伴們的幫助啟發下都得到了切實的鍛煉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何項麒. 伙伴學習中的思考與探索[J]. 現代教學,2013(9).
[2] 王玉建. 讓學生在合作中自主成長[J]. 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