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煒
【摘 要】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影響著數學教學的效果和成敗。
【關鍵詞】 新課改;快樂學習;自主學習;培養
一、改變教學觀念,轉換教師角色
現代教育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學校所提供的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科學發展的需求,學校教育不可能終身夠用.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繼續學習的社會,一個人必須終身不斷地接受教育、不斷自我發展和提高。要實現終身教育,就要求人們能夠擁有獨立于教師和課堂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變壓力學習成為“快樂學習”,人們才能長期堅持學習。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顯然很難適應現代教育的目標。新的教育理念帶來新的教師角色,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習自主性,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位置。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教師就要失去其權威性。不是,自主學習和快樂學習決不是沒有教師參與的學習,教師在促進學習者自我實現并定期提供幫助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幫助的時候,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無論是現代教育目標還是新的教育理念,都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涵和闡釋,轉變教師角色是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的問題。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自主探究興趣
快樂,學生才會去做,去學。在教學中,以創設應用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命題;以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以創設新異懸念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創設疑惑陷阱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以創設已有知識的問題序列,引導學生自己獲取新知識的生長點。在課堂上要根據“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來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矩形的判定”時,用故事激發興趣:一個有名望的木工,收了兩個徒弟,有一天,師傅外出,兩個徒弟用兩塊四邊形的廢料做矩形的門,做完之后,兩人都說對方的門不是矩形。甲說:“我用直尺量了門的對角線,發現長度相等,所以我這個四邊形是矩形。”乙說:“我用角尺量了門的任意三個角,發現它們都是直角,所以我的這個四邊形是矩形。”你能肯定誰的門一定是矩形嗎?學生激烈的討論,引發學生的質疑和交流,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直觀地得出“矩形的判定”。例如我在講三角形“角邊角定理”時,首先提出問題:“有一塊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了,碎成兩片,現在要上街配一塊與原來一樣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將兩塊玻璃都帶去?”此時學生議論紛紛,我在學生議論片刻后提出:只要帶其中一塊,應是哪一塊?為什么?學生因興趣而學,因思維而提出新問題,自覺的去思考、去探索,從而促使他們慢慢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變“苦學”為“樂學”。
三、養成預習的習慣,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自主學習不是簡單的看書做題,它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和培養。作為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預習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樹立預習意識,引導學生有效預習,讓學生帶著以下四個問題去自學教材:本節課學什么?定理公式如何生成的?如何應用?其次,要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有意識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課堂展示、課堂鞏固、學習總結。要求他們做到上課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勇于質疑。課后認真預習和復習,整理預習筆記;作業要獨立完成,平時作業準確率要高。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基礎。其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時間,做到教師講授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時間不低于15分鐘。讓學生在快樂與自主中學習、成長。
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通過直觀操作,既使學生理解概念、性質、判定,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生直觀操作實驗來研究數學規律,既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培養了自主探究問題意識,再自讓學生驗證(證明)規律、定理。例如:在教學:“菱形的性質”中,引導學生將一張矩形紙片兩次對折,再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打開得到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是什么?你發現哪些相等的線段和角?通過學生親身動手實踐,參與數學活動,交流合作,學生很快發現了菱形的性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不是一味地“授課”而是學生在一次次的自我發現,自我探索中,掌握了新的知識。一次的成功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她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
總之,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認真處理好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這一對辨證統一的矛盾,努力營造寬松愉快的教育氛圍,積極尋求開放、生動、變化的課堂教育模式,認真實施誘導、鼓勵、嘗識的教育策略,使學生以快樂的心態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玉榮. 初中數學課堂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 新課程(中),2017(3).
[2] 潘梅玉,孫慧. 初中數學教學自主學習內容設置例談[J]. 基礎教育研究,2018(2).